中國汽車行業出現“恒大” 到底是不是比亞迪?
柿柿車 | 06-05
20480
近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一句“汽車產業里邊的‘恒大’已經存在”的言論,在業內掀起軒然大波,好事者根據企業規模、行業位置、發展水平等,將這一觀點的矛頭直接“精準”指向到了比亞迪,“5943億元的總負債數字”瞬間將這家新能源汽車巨頭推上風口浪尖。
對此,比亞迪公關部總經理李云飛迅速做出回應,“最近很多朋友給我說,看到大量的文章、評論還有視頻,都暗指我們是“汽車圈恒大”!說實話,我很困惑,感覺又好氣又好笑!”之所以讓某些人貼上了“恒大”的標簽,這其中最重要的癥結在于偷換概念,混淆視聽的“負債”概念,為此,李云飛通過一連串的數據、反問,對錯誤觀點進行了有理有據駁斥。
審視汽車制造業,高負債率幾乎是全球巨頭的共同特征。這個資產密集型行業,運轉依賴龐大資金支撐,整個行業研成本高、供應鏈資金占用周期長,如果概念復雜,那么就用對比說明,比亞迪資產負債率70%,其他知名公司的負債率同樣有據可查:同為汽車行業的福特84%、通用汽車76%、吉利汽車68%、賽力斯76%,其他行業的國際知名公司,蘋果80%、波音102%。
再看比亞迪5800萬億的總負債,國際車企中,有豐田的2.7萬億、大眾汽車3.4萬億、福特1.7萬億,國內有上汽6104萬億、吉利5047萬億,所以,單從負債數據,就給出了中國車企出現“恒大”的結論顯然是錯誤的,即使這套理論是正確,那按數據來排行,為什么“恒大”的帽子要硬塞給比亞迪呢?原因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相對于比亞迪被“恒大”的議論,其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卻是另一番表現:整體營收1703.6億元,同比大增36.35%;凈利潤91.5億元,翻倍增長;總資產突破8405億元,股東權益顯著提升。研發投入更是同比增長34.04%,持續盈利,持續注入投入——放眼全球,哪個危機企業會有如此姿態?當質疑聲起,我們尤需清醒:監督的價值在于理性審視,而非輕率定性。負債數字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能是擴張的基石,也可能是危機的預警——關鍵在于背后的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現金流支撐。比亞迪強勁的造血能力與戰略性的H股配售(籌資現金流暴增833.09%),為其優化負債結構、加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后盾。
中國汽車業從“市場換技術”的被動,到燃油車時代的艱難追趕,再到新能源賽道上的集體突圍,每一步都浸透汗水與智慧。從仰人鼻息到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執牛耳者,這其中披荊斬棘、爬坡過坎的歷程,本身就是一部負重前行的奮斗史詩,所以,某些人信口開河的將中國汽車業來之不易的領跑者簡單標簽為“恒大”,既失之輕率,更是故意傷害產業創新的銳氣,不僅忽視了行業的普遍規律,更輕率地抹殺了中國汽車人篳路藍縷的奮斗。
中國汽車走到今天何其不易,靠的正是無數車企于重壓之下持續投入研發、搏擊市場的勇氣與韌性。當全球汽車業版圖因電動浪潮而劇烈重構,當世界汽車的歷史被中國車企所改寫,那些毫無根據的質疑與審視,終究會消散,中國汽車工業的明天,注定在風雨洗禮后更加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