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嘲笑的增程技術,為什么能讓豐田、大眾低頭?
車域無疆 | 06-18
20737
曾被視為技術“倒退”的增程式電動車,正在全球汽車巨頭的戰略轉向中上演驚天逆轉。大眾在上海車展揭幕首款增程概念車ID.ERA,豐田宣布為漢蘭達即將搭載增程系統,寶馬也聯合采埃孚研發800V高壓增程平臺,這些曾對增程技術嗤之以鼻的巨頭,如今不約而同地調轉船頭。這場集體轉向的背后,是一場關于技術路線與市場需求的價值重估。
畢竟,市場數據給出了最直白的判決。2024年中國增程式汽車銷量突破116.7萬輛,同比激增78.7%。僅今年5月單月批發量就達12.2萬輛,同比增長46.7%。更值得注意的是,深耕增程賽道的理想、問界、零跑三大品牌,5月交付量齊齊突破3.6萬輛大關。這些數字背后,是中國消費者用真金白銀向增程技術“投票”。
對絕大多數家庭而言,日常通勤占據90%的行駛里程。增程車純電驅動時,每公里成本不足燃油車的十分之一,而周末出游時的加油便利性,又完全規避了里程焦慮。駕駛體驗上,由于省去了傳統變速箱,其平順性無限接近純電車型。反觀部分插混車型,在發動機介入時的頓挫感,反而破壞了電動化應有的體驗。
而且,如今的增程技術,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十年前寶馬增程版i3受制于電池技術黯然退場,如今新一代增程平臺搭載800V高壓架構,配合寧德時代高密度電池,CLTC續航突破1000公里?,F在的增程技術,已從"大油箱+小電池"的過渡形態,進化為"大電池為主、小油箱應急"的2.0版本。
國際巨頭的轉型透露出迫不得已的清醒,這些決策背后,是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賽道面臨的現實困境:純電領域難敵本土產業鏈優勢,插混技術又受制于復雜的多擋變速箱。增程技術恰好在傳統燃油與純電之間開辟出緩沖地帶——既能發揮傳統車企的發動機制造優勢,又可快速實現電動化轉型。
當然,如今的增程市場也不再是當初的藍海。理想汽車以"移動的家"為理念,將生活空間延伸至車廂;問界整合華為智能生態,實現人車無縫互聯;零跑則憑借極致性價比,讓豪華配置觸手可及。作為后來者,想在技術趨同的今天獲得成功,用戶體驗才是終極戰場。
汽車發展史上,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從手動擋到自動擋,每次技術迭代都伴隨著質疑。增程車的崛起延續著同樣的邏輯——它不是最完美的解決方案,卻能在當下平衡好用戶需求與技術的實現。
走在2024年的街道,我們已很難憑外觀分辨出增程車與純電車。這種模糊界限恰恰昭示著產業的成熟——當技術隱身為體驗服務,當爭論讓位于用戶選擇,汽車才真正回歸交通工具的本質。豐田、大眾、寶馬的集體轉向,不過再次驗證了這條樸素的真理:所有技術路線的終點,始終是消費者手中的方向盤。在碳中和的長征中,市場永遠擁有最終解釋權。對此,你又怎么看呢?歡迎關注“車域無疆”,下方評論區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