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十年征戰,賽點來到“自華魔”智駕競爭
| 06-25
20126
就在新能源汽車品牌加速出清的同時,伴隨著一系列技術迭代與行業動蕩,智駕行業的淘汰賽格局也初見分曉。
車企自研路線的陣容持續壯大,在蔚小理之外,比亞迪、吉利、長安、奇瑞、長城等車企紛紛加碼自研方案。然而,能真正做到城市NOA有成熟量產方案的,卻僅余以理想和小鵬等為代表的極少數自研車企。長城旗下毫末、奇瑞旗下大卓等過去的知名供應商,都已經進入調整、收縮階段。
而非自研路線大多數都選擇了華為、Momenta兩家成熟的供應商方案,快速上車量產起量。可以說,在自研vs非自研兩大量產智駕路線中,中國市場只剩下了3股可以決定技術發展方向的行業勢力。
在持續10余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中,未來走向已逐漸清晰:在自研智駕之外,華為與Momenta已然扮演起行業“勝負手”的角色,“2種路線、3大勢力”,已然構成2025年智能駕駛的整體格局,并成為幾乎所有車企所要面臨的賽點選擇。
智駕競賽大局已定,“自華魔”格局初現
“2種路線、3大勢力”格局的確定,有其深厚的現實背景。
進入2025年以來,隨著高速NOA的全面普及,門檻更高、用戶體驗更好的城市NOA成為了智駕競爭的真正的破局點。但由于布局太晚、成本過高和技術積累不夠等問題的存在,大多數車企并沒有快速落地自研智駕的能力,即使投入巨大,往往也只能陷入事倍功半的“重復造輪子”困局。
對此,在今年3月底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更是直接指出,在當下的中國市場,智能駕駛訓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和資源浪費。
好在,在長期的激烈市場競爭中,“哈耶克的大手”總會將企業推向更具效率的選擇:盡管一批腰部智駕企業紛紛走向破產、重組收縮,但傳統車企、特別是頭部合資車企卻在2025年普遍迎來了智駕的“覺醒時刻”,這正是源于華為與Momenta的幫助。
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文大力
數據說話。
據佐思汽研數據顯示, 2023年1月到2024年10月期間,車企由第三方供應的城市NOA方案,Momenta + 華為占據將近90%的份額,其中Momenta占60.1%、華為HI模式占29.8%,其他企業總共占比約 10%。
原因也不難理解,對車企而言,自研智駕方案可以在硬件成本控制和品牌形象等方面占據優勢。但老話說得好,“客戶不是要買電鉆,而是要買墻上的那個洞”,也就是說,除了少數科技發燒友,多數車主對智駕自研的敏感度并不高,比起是否自研智駕,能否安全、便捷的輔助出行,盡可能減少“畫龍”行駛,才是車主真正關心的問題。而對車企而言,如何在優化成本同時,將先進AI技術與智能方案融入自己的造車安全理念之中,從而進一步凸顯品牌的穩健、安全的市場形象,才是與智駕供應商展開合作的底層目標。
Momenta聯合創始人及市場商務副總裁 孫環
同樣,彼得蒂爾在《從0到1》中有一個十倍差距的說法,即如果品牌的產品沒有和競爭對手拉開十倍差距,用戶其實是很難有體感的。而在現階段的智駕競爭中,小鵬、華為、理想、Momenta 等頭部勢力的體驗差距并不大。
也就是說,除了極少數頭部新勢力,車企完全自研智能駕駛并不劃算。對后發型智駕車企而言,與其投入巨大成本,搏一個并不能保證成果的自研方案,倒不如積極和頭部智駕企業展開合作,反倒有可能取得“后發先至”的效果。
而車企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2025年紛紛尋求兩條腿走路的智駕發展路線:一邊自研,從全棧自研轉向全??煽?,一邊或明或暗、積極尋找更靈活的供應商合作。
也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作為長期以來聞名業內、輻射全行業的智駕“隱形冠軍”Momenta異軍突起,在今年上海車展期間完成了極速破圈,促成了“2種路線、3大勢力”格局的最終定型。
當“隱形冠軍”不再隱形,Momenta與華為走向分野
事實上,隨著城市NOA技術的成熟以及量產智駕的普及,Momenta與華為智駕的戰略分野,也愈發明顯。
華為自不必多說,以一己之力重塑了中國智駕格局的企業,具備強大的技術儲備和品牌影響力,行業只此一家。
而Momenta,則一直離不開前沿的技術洞察與靈活的服務方案,兼具“技術立業”與國際化氣質,同樣在一眾智駕供應商中鶴立雞群。
關于二者的最大區別,如果用一個并不完全準確、但是更易理解的比喻而言,就是華為的智駕方案更像是封閉、優雅的“IOS”智駕系統,強調軟硬件配套的嚴謹;而Momenta則更像一個“安卓”智駕系統,強調開放與靈活的“極客范兒”,可以為車企提供更具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一言以蔽之,Momenta與華為的智能輔助駕駛方案之間的最大區別,就是生態是否開放。車企選擇Momenta的技術方案,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參與到整個智能輔助駕駛方案的工程開發中來,類似“安卓”對“IOS”的靈活性,與華為相比,Momenta更加專注于軟件方案,致力于實現軟件在不同芯片、硬件中的泛用,力求讓車企無論采用哪家的計算芯片和操作系統,都能實現成熟智駕方案的快速落地。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聚焦軟件算法,Momenta建立起了深厚的護城河,截至目前,Momenta主流方案智駕大模型5.0——能夠實現無圖NOA和一段式端到端,做到“全國都能開+全國都好開”,是行業中絕對的領導者。
而且,近日在廣汽豐田科技日上,鉑智 3X還宣布全球首發Momenta最新的R6飛輪AI大模型,并新增了近50項功能,以后還會上線車頭泊入、過收費站匝機等功能,大幅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R6 飛輪大模型是 Momenta 今年將推出的基于強化學習所打造的一段式端到端方案。
與業務范圍極其寬廣的“巨型航母”華為不同,Momenta的業務模式,更像是可快速切換作戰模式、展現出極強靈活性的“兩棲攻擊艦”,可以更靈活的參與到企業的智駕戰役之中,更像是一個可以“即插即用”的外采武器,可以極快提車企的“武器庫”,因而受到廣泛歡迎。
領先的技術實力與靈活的產品方案,正在讓Momenta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據Momenta官方對外披露的數據顯示,截止目前,Momenta已經和全球超過15家車企建立了合作,定點車型已經超過了140多款。
而對智駕供應商而言,出貨量越大,數據積累就越多越快,對智駕系統的反哺就更大,從而更容易和友商拉開差距,最終實現更好的技術實現方式、更快的能力落地。受此影響,截至目前,只需要3-6個月,Momenta就能在新車型上完成智駕方案的適配。
總而言之,與華為以相對封閉的智駕系統滲透不同車企不同,Momenta專注于通過一套架構、一套算法以及海量數據,打造出一張“平臺化解決方案”的網絡版圖,最終將各類車企及車型都囊括進自身的業務支持系統。
更重要的是,車企畢竟要面向C端市場,要對銷量負責。對企業而言,只要能夠提升銷量與技術競爭力,其實都會對供應商保持開放心態,甚至頭部車企會同時選擇跟華為與Momenta方案保持合作關系。例如,在上汽奧迪的燃油車A5L搭載華為乾崑智駕同時,同為上汽旗下的AUDI電車E5Sportback則選擇了Momenta,盡可能實現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甚至在自研和供應商兩個路線上,車企也是并行的。比如長安選擇了華為,阿維塔 07、深藍 S09 則搭載的華為乾崑 ADS 智駕方案,但是其自研天樞智駕則上車了啟源 Q07、深藍 S05 等車型;比亞迪選擇 Momenta,天神之眼 B、天神之眼 A 均與 Momenta 有合作,主要應用于騰勢、仰望等中高端車型上,但自研的天神之眼 C 則覆蓋海洋王朝系列。
不過,車企或自研,或在與兩大勢力的合作以及間接影響下展開研發,自研與供應商路線已經殊途同歸,共同構建了中國智駕的最終競爭格局。無論這種智駕戰爭的最終走向如何,在量產智駕大局已定的當下,所有參與中國下一個十年出行方式競爭的企業,都避不開“自華魔”為代表的三大勢力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