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化剎車,海外汽車大廠投向中國
汽車門網 | 06-29
20786
經雄心勃勃加速電動化進程的多個海外巨頭,陸續剎車了。
前不久,奧迪奧迪CEO高德諾宣布,將取消2033年停售燃油車的目標,不再設定內燃機終止時間表,改為“根據市場差異靈活調整”。
而在此之前,奔馳、沃爾沃、寶馬等廠商也調整了規劃。沃爾沃將“到2030年僅銷售純電動汽車”的目標調整為“到2030年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池車型至少占其銷量的90%”。奔馳表態,不再堅持此前制定的“2030年前在主要市場全面轉向電動汽車銷售”的目標。此外,大眾、本田都調整了各自的電動化戰略規劃。
而從調整后的電動化規劃來看,上述各大廠商不約而同地采取了油電同步發展的策略,根據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
在外界看來,各大巨頭調轉電動化的“船頭”在意料之中。
過去幾年里,電動化汽車正在呈現多路徑均衡發展的態勢。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插混車銷量同比增長了53%,而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同比僅增長了14%。數據表明,帶發動機的電動化汽車產品越來越受歡迎。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成了絕對的領導者。
乘聯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高達74.2%,第二季度市場份額一度接近78%。
TrendForce集邦咨詢的數據顯示,2024年PHEV市場占有率TOP10,7個中國品牌上榜,比亞迪、理想、傲圖和長安霸榜前四。其中,比亞迪一家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37.7%,理想和傲圖的合計份額超過了14%。三大品牌的合計市場份額超過了一半。
正因此,多家巨頭都在“靈活布局”的同時,都將中國擺在了重要地位。除了一直在售的燃油車和電動車,包括增程式電動車在內的插混車型成了海外巨頭們的發展方向。
奧迪在聲明中寫道,“市場的這種波動性和多樣性要求我們在未來幾年內,以盡可能靈活且穩定的方式提供差異化的產品組合,涵蓋純電動車型(B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PHEV)以及內燃機(ICE)車型。”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剛剛發布的第三代奧迪Q3也提供了電池更大,純電續航更長的插混版本,而這一版本或許會成為其主力銷售版本。另外,奧迪Q5、奧迪A6也將推出插混版本。此前消息稱,上述車型都將引入中國市場。
近日,外媒曝出了一個重磅消息:為應對市場變化,寶馬正在內部討論未來應用增程式電動車(EREV)技術的方案。
英國汽車專業雜志《Autocar》報道,寶馬正與主要零部件供應商采埃孚(ZF)合作開發EREV技術。據悉,該系統已搭載于iX5進行測試,未來將命名為iX5 Rex。寶馬內部預計,iX5 REx最早將于2026年上市。
消息人士則透露,鑒于中國極有可能成為EREV(增程式電動汽車)的最大市場。作為該技術推向市場的首選項,寶馬正在評估增程式汽車在中國等主銷市場的可行性。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奔馳正為中國市場籌備一款“油電同驅、超長續航”的插電混動產品,該項目已經獲得方向性通過,相關預研工作正在推進中。盡管奔馳中國方面稱“消息不屬實”,但有業內人士稱,該消息也并非空穴來風。
大眾方面早就放出消息,要在中國市場投放30多款電動化車型。根據規劃,自2026年起,一汽-大眾將推出2款插混車型和2款增程車型;上汽大眾將推出3款插混車型和2款增程車型。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的消費需求,多家車企還押注本地化開發。
近兩年來,奧迪已經與國內多家車企、智駕供應商達成合作。專為中國打造的子品牌AUDI采用中國特供的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數字平臺;一汽奧迪和上汽奧迪接入了華為乾崑智駕方案,AUDI品牌則接入momenta智駕方案;奧迪還與大疆旗下卓馭合作,預計將有兩款車型引入其純視覺智駕方案。
大眾的動作更徹底。目前大眾已專為中國市場開發了A級車電動化平臺——CMP平臺,大眾中國團隊還與小鵬汽車合作開發了CEA架構。此外,大眾還與地平線為核心的中國公司合作研發駕駛輔助技術。
豐田則直接將中國市場的開發主導權交給了中國人。
“豐田將在中國市場邁出關鍵一步——未來中國車型的開發決策權將由日本總部放至中國。”在6月12日舉行的第二屆廣汽豐田科技日上,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小西良樹透露。
此前廣汽豐田宣布,已經制定RCE(Regional-Chief Engineer)體制,讓最了解中國情況的現地人員擔任研發負責人,由中國工程師定義中國車。據悉,全新一代賽那、漢蘭達、凱美瑞等產品都將以中國工程師為中心,現地開發。
有分析稱,這種“打不過就加入”的打法,可以快速彌補上當下的智能短板,但從長期來看,僅僅依靠外部合作還遠遠不夠。但不管怎樣,上述一系列本地化開發的做法已經說明,巨頭們將中國提到了優先級。
當前,各大汽車制造商對電動化的態度更為謹慎。目前來看,純電動車的普及還有一段距離,電動化還離不開發動機。在這一過程中,全球電動化的龍頭中國成了各大巨頭電動化的重要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