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報交卷,中國汽車正瘋狂啃食全球份額!
波帆說車 | 07-02
11158
汽車行業半年銷量數據出爐,自主傳統車企、合資、造車新勢力各有看點。
造車新勢力此前的格局已經完全被顛覆,也已經將產品觸角伸向海外;合資陣營里,幾個主流車企雖然支撐得比較幸苦,但也實現了同比增長;自主車企里的比亞迪、奇瑞、長安以及吉利等表現非常強勢,不僅在國內市場競爭,海外競爭也如火如荼。
總體來看,是中國汽車正在加速啃食全球車市份額。
瘋狂出海,攻奪全球市場
今年1-6月份,比亞迪集團累計銷量近214.6萬輛,同比增長33%,乘用車及皮卡海外累計銷量超47萬輛。其乘用車2024年全年海外銷量為41.7萬輛,今年上半年已經超越去年全年。
作為出口大戶,奇瑞集團上半年拿出了超126萬輛的成績,同比增長14.5%。亮點在于上半年出口汽車超55萬輛,同比增長3.3%,蟬聯中國車企出口第一,并且累計出口破500萬輛。
長安汽車1-6月則拿下了135.5萬輛,雖然其銷量快報中沒有列出具體出口數據,但其上半年在海外的動作非常密集,3月舉辦歐洲品牌發布會,5月泰國羅勇工廠投產,全球化品牌活動累計開展超30場。目前,已完成埃及、泰國等9座海外整車工廠的建設且投入運營,另外還有數座海外工廠在規劃中。全球銷售服務網點超1.4萬家,五大區域市場都有長安的身影。
吉利汽車上半年累計銷量為140.9萬輛,同比增長47%,還將全年目標上調至300萬輛。1-6月除了新能源車銷量達72.52萬輛、同比增長126%之外。6月,吉利實現海外出口40011輛,同比增長12%,今年前6個月,吉利汽車海外累計銷量超18萬輛。截至6月底,吉利全球銷售與服務網點已覆蓋超80個國家和地區。
長城汽車1-6月銷售新車569789輛,根據其官方發布的數據,長城汽車現擁有海外銷售渠道超1400家,海外總銷量超200萬輛,還在推進“ONE GWM”品牌戰略,加速全球體系力建設。
此外,上汽也是出海方面的主力,比如其MG旗下車型在歐洲相當有市場。
自主幾大主力車企全部都在發力海外市場,其中增速最快是比亞迪,按照這個趨勢,今年出口冠軍極有可能易主。
為了爭奪全球市場,比亞迪從2021年開始乘用車出海征程。以歐洲為例,2023年就宣布建廠,次年更借助歐洲杯賽事大力傳播品牌影響力,今年又在布達佩斯設立歐洲總部。與其他車企不同的是,比亞迪還自建了滾裝船隊,以保障抵達全球市場的運力。
(圖片源自崔東樹公眾號)
根據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的發文稱,今年1-5月,中國占據世界汽車34%的份額,自主品牌全面提升了世界份額,尤其上述提到的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安等幾家車企是絕對主力。
(圖片源自崔東樹公眾號)
其中,比亞迪達到世界第6位,新能源的快速發展給了中國汽車在全球攻城略地極大的支撐,間接或直接導致部分國際車企沒落。
在高端市場,目前爭奪份額的任務主要由造車新勢力們承擔,國內市場作為全球市場的一部分,BBA等傳統豪華品牌們的份額已經被鴻蒙智行、理想、蔚來等造車新勢力稀釋了很多,尊界S800這種百萬級車型的大定都超過了6500臺,問界M8、問界M9等直接殺入傳統豪華品牌們的價格腹地,成績斐然。
當然,包括蔚來、小鵬、零跑、鴻蒙智行、理想等也都在布局海外市場。
當然,傳統車企們也都已經推出了高端品牌,與新勢力一起形成合力,對海外高、中、低不同細分市場形成全面進攻,新能源是絕對的殺手锏。
自主“覺醒”時刻,合資被瘋狂擠壓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國內銷售體量的逐年增長其實也增加了在全球的份額。
國內市場主要由自主與合資構成,在自主品牌銷量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合資的生存空間被極大壓縮。
可以看到,一汽豐田已經發布了其1-6月銷量,近37.8萬輛,同比增長16%,但比較之下就能看出差異,這個銷量甚至還不如比亞迪一個月的量。
同樣,一汽-大眾1-6月也拿出了43.6萬輛的成績,但同比增長3.5%的數據確實算不上出色。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兩家,截至發稿,更多合資車企還沒有發布半年銷量數據,但通過查詢部分車企1-5月銷量,大概率能預測出,不少合資半年銷量會被鎖定在20萬輛左右,甚至有些車企全年銷量也就在20萬左右,與巔峰時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圖片源自乘聯會官網)
這并非唱衰,根據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為63.9%,相比一季度又提升1個百分點。合資里排前三的分別是德系、日系和美系,最高不超過20%,全部合資加上豪華還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國內市場份額。
終極一戰或將上演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新能源車是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絕對核心力量,在國內“驅趕”合資,在海外更是直奔合資們的大本營,依靠新能源車,中國汽車在與全球同行們的拉鋸戰中逐步實現反殺。
但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當新能源汽車補貼全面停止之后,中國汽車還能否具備強大的征戰能力呢?隨著2026年的靠近,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新能源補貼停止,買車購置稅開始征收,新能源車的入手成本隨之增加,不再“低價”的新能源車是否已經具備與合資燃油、甚至全球車企的一戰之力呢?
也就是說,各憑本事的終極一戰不久后就會在新能源與燃油之間上演,到時候憑實力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