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暈車,電動車從用戶痛點走向市場支點
光看車 | 03-06
22548
家里買了輛十來萬的純電SUV,邀請岳母出來兜風。開了不到十分鐘,老丈母娘馬上表示出回家的愿望。為什么?暈車了。她說,坐汽油車沒事,電車就暈的難受。仔細一打聽,坐電車暈車的人還挺多。看來汽油車真的是一時半時停不了啊。
查了一下,電動車加速時產生的眩暈感源于動力系統與人體感知的錯位。電驅系統扭矩響應速度可達0.2秒,超越人類大腦0.3秒的感知延遲,這種“快于生理反應”的特性疊加能量回收系統的拖拽效應,導致乘客前庭神經與視覺信號失衡,形成暈車效應。解釋很拗口,反正就是坐電車,有人會暈車。
行業調查顯示,70%消費者購車時關注暈車問題,家庭用戶中該比例升至85%。這一矛盾既暴露電動化轉型中的技術短板,也為車企提供了差異化競爭突破口。廣汽本田率先做出嘗試,推出了最新的純電車型P7,新車介紹中,用不少的篇幅宣告這是一款不會暈車的純電SUV。
廣汽本田是怎么解決的呢?言語表述似乎很簡單——P7采用前雙叉臂+后五連桿懸掛組合,配合ADS自適應電磁懸架系統,能夠自動調節軟硬,顯著減少了過減速帶的彈跳感,顛簸過濾效率提升60%,從而降低了暈車的風險。此外,P7的動能回收系統提供了6檔可調的設計,1檔輕柔得像油車滑行,6檔則類似于單踏板模式,這種設計極大地減少了駕駛過程中的不適感。通過強化懸架的過濾功能,細化動力回收,就做到了不暈車。
其實,很多企業也做了類似的技術改進,降低暈車發生的概率。特斯拉的線性踏板模式通過降低初段加速靈敏度,緩解起步突兀感;小鵬G9智能空氣懸架通過預判路況實時調節車身姿態,減少動態沖擊,側重底盤協同優化;比亞迪海豹引入地平線檢測算法,中控屏動態匹配車輛加速度;理想L系列座椅震動預警提前激活乘客平衡適應機制,降低暈車概率,這二者做的是感知平衡創新。
為什么廣汽本田旗幟鮮明打出了“不暈車”招牌?2024年J.D.Power數據顯示給出答案——防暈車技術可使500km續航車型客戶轉化率提升18-25%。也就是說,單單不暈車這一個小改進,會有四分之一的客戶下了訂單。彩電冰箱大沙發的功效也不過如此。
電動車從卷續航、卷配置進入到了卷智駕、卷舒適的階段,消費者的購買情緒也從吃的飽、吃的好向在舒服的環境吃的飽進發,舒適性成為電動車競爭的突圍方向。先知先覺的車企已經開始大膽嘗試了,蔚來ET5“暈車敏感模式”入選女性用戶購車理由TOP3;理想汽車“暈車指數”測試小程序三個月獲200萬用戶參與,驗證技術參數向體驗價值轉化的可行性,不暈車有望成為電動車內卷最有效的突破口。
當行業跨越500km續航基準線后,此類隱性體驗或成競爭關鍵——畢竟,讓用戶舒適抵達,遠比參數堆砌更具長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