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汽車“信任危機”,誰在透支消費者的耐心?
汽車白話 | 03-18
18639
在今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中國汽車行業的兩面性被推至臺前:一面是浙江杭州“中國汽車維權大會”上,車企與消費者共話行業透明化發展的理想圖景;另一面是豐田RAV4榮放“生銹門”、哪吒車主“修車難”等現實案例的集中爆發。這場“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折射出汽車行業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浪潮中的深層矛盾——當技術革新與價格戰成為主旋律,質量與服務是否正在淪為犧牲品?
傳統車企的“質量銹蝕”:信任危機蔓延,跨國品牌為何雙標
豐田RAV4榮放曾是“開不壞”的代名詞,但2025年315前夕,其車門螺絲生銹問題引發千余例投訴。車主發現,生銹現象從車門隱蔽螺絲蔓延至底盤傳動軸,甚至維修后仍反復發作。業內人士指出,這可能是車企為壓縮成本簡化防銹工藝所致,例如使用非防銹螺絲或忽略金屬隔離措施。
在新能源沖擊下,傳統車企為守住市場份額,通過降價促銷爭奪用戶,但部分企業選擇“降本”而非“增效”,導致工藝縮水。豐田美國曾因“生銹門”支付34億美元和解金,但其在華處理態度消極,僅以更換螺絲等臨時方案敷衍,暴露跨國品牌的雙標傾向。
新能源車的“售后困局”:買得起修不起,誰為車主兜底?
新能源車滲透率持續攀升,但售后矛盾日益尖銳。哪吒車主黃先生因充電機故障等待配件超2個月,4S店退網導致維修無門;五菱宏光MINI更換電池費用占新車價60%,車主直呼“不如老頭樂”。更嚴峻的是,車企倒閉潮下,如威馬、還有某品牌旗下車型搭載的電池供應商捷威破產,配件供應斷鏈,車主陷入“修不得、等不起”的困境。
車企通過技術壁壘控制配件流通,導致維修成本飆升。例如某新能源SUV尾燈更換費用高達1.8萬元,遠超市場合理區間。現行《汽車三包法》對電池質保標準界定不清,車企常以“包修非保修”玩文字游戲,消費者維權成功率不足3%。
智能化“信任危機”:智駕宣傳泡沫何時破滅?
車企競相標榜“全球領先”,但現實案例頻發:搭載智駕系統的車輛誤判路況導致碰撞,責任卻由車主承擔。比如,極越汽車因“幽靈剎車”和系統紊亂上榜湖北問題車展,暴露出技術不成熟與售后支持缺失的雙重風險。更有甚至通過OTA升級后動力性能下降,車主被迫簽署保密協議,以“技術優化”之名行“功能閹割”之實,折射出用戶權益的弱勢地位。
另外,車企將未經驗證的智駕功能作為賣點,卻未明確技術局限性,消費者為“半成品”技術買單。事故責任歸屬不清,消費者維權成本高企,亟需法規明確車企與用戶的權利義務。
315不應是“年度公關”,而需“日常敬畏”
從各種問題來看,315不應是各大車企的“年度公關”,質量問題依然需要懷揣著敬畏之心。比如,車企需摒棄“價格戰優先”思維,將質量管控納入核心戰略。參考大眾DSG變速箱危機后技術改進的成功案例,證明質量投入可轉化為長期競爭力。再比如,需要推動配件供應透明化,開放非核心部件第三方維修權限,加快新能源車險、三包法規的適配性修訂降低車主成本;同時,建立車企退出市場的售后兜底機制,避免車主“被遺棄”。
汽車渝評
當一扇車門的銹跡足以侵蝕百年品牌信譽,當一次維修等待足以擊碎消費者對“智能出行”的憧憬,車企必須意識到:信任是比黃金更稀缺的資源。唯有將質量敬畏刻入基因,以用戶權益為創新底線,才能在變革浪潮中真正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