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質保突破時間邊界 一汽-大眾的用戶價值進化論
車市特評 | 04-17
22493
寫在前面:
汽車圈永遠不缺新聞。近日,一汽-大眾以顛覆性創新舉措打破行業慣例,正式推出涵蓋"整車終身質保"和"原裝備件終身質保"的雙終身質保政策。
在汽車行業普遍采用"3年/10萬公里"質保標準的當下,一汽-大眾推出的"雙終身"質保政策無疑是一場顛覆性的變革,不僅從根本上重構了豪華車的用戶價值體系,更是其以長期主義思維引領行業從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型的戰略布局。
雙軌保障體系 重構行業邊界
一汽-大眾的"雙終身"質保政策由兩大核心板塊構成,形成了一套覆蓋車輛全生命周期的保障體系。這一政策自2025年3月起分階段實施,首先在3月21日針對旗艦車型攬境、攬巡推出整車終身質保,隨后于4月12日至5月15日將政策范圍擴大至全系燃油SUV。
這種從高端車型向全系產品逐步擴展的策略,體現了一汽-大眾對產品品質的全面自信,也實現了豪華體驗從旗艦到主銷車型的價值普惠。
目前市場上終身質保政策并不鮮見,但與行業常規做法相比,一汽-大眾的"雙終身"質保展現出三大差異化優勢:無首任車主限制、無年里程封頂、無事故件排除。但往往附加"僅限首任車主"或"年行駛里程不超過3萬公里"等限制條件,實質上大幅縮減了保障范圍和使用價值。而一汽-大眾的政策設計則完美解決了上述擔憂,將傳統質保的"有限承諾"升級為"全周期守護"。
德系精工、魔鬼測試 打造支撐體系
一汽-大眾敢于推出行業顛覆性的"雙終身"質保政策,絕非簡單的營銷策略,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技術積淀與制造體系優勢之上。從毫米級的材料把控到百萬公里的極限測試,一汽-大眾構建了一套遠超行業標準的品質保障體。深入剖析這套體系,不僅能理解政策背后的技術邏輯,也能看出一汽-大眾對制造業本質的堅守與創新。
嚴謹的制造工藝構成了一汽-大眾品質保障的第一道防線。與行業普遍采用4-5序沖壓工藝不同,一汽-大眾創新性地應用六序成型技術,配合0.7mm以上厚度的電鍍鋅鋼板(比競品厚0.1mm),顯著提升了零件的尺寸穩定性與抗腐蝕性。
這種對基礎材料的高標準要求,雖然每年增加數千萬元的成本,卻為車身長期耐用性奠定了堅實基礎。涂裝工藝則投入20億元巨資,104臺機器人實現100%自動化噴涂,空腔灌蠟技術使空腔防護覆蓋率超行業標準30%,實現"三年不銹蝕、十二年不銹穿"的防腐承諾。
魔鬼測試是一汽-大眾品質保障體系的第二道防線。一汽-大眾對測試的哲學是"試驗高于設計,用戶高于試驗",即在產品投產前,通過極限測試模擬用戶十年以上的使用場景,提前暴露潛在問題。
例如,底盤部件需經歷15年或30萬公里等效的高強度沖擊測試,確保在實際使用中的長期可靠性。這種"為用戶提前踩坑"的測試理念,將品質保障從被動維修轉向主動預防,大幅降低了用戶后期的實際故障風險。
整車級極限驗證構成品質保障的第三道防線。一汽-大眾的整車試驗體系堪稱"移動的耐久性實驗室",每款車型需完成193萬公里的實際道路測試(相當于繞地球赤道48圈),覆蓋高原山路、城市擁堵、高速公路及泥濘非鋪裝路等全場景路況。
45周不間斷的強化測試模擬用戶30萬公里的極限駕駛工況,通過高頻次的急加速、急剎車、連續彎道等極端操作,考驗各部件在長期使用中的協同穩定性。全場景極端驗證確保了車輛具備應對全球復雜環境的能力,也為"終身質保"承諾提供了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撐。
優質服務生態網絡 以匠·心致真心
一汽-大眾"雙終身"質保政策的成功實施,不僅依賴于前端的產品品質,更需要強大的后端服務體系作為支撐。事實上,質保承諾的長期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執行質量和用戶體驗。一汽-大眾深諳此道,通過"匠·心服務"戰略構建了一套覆蓋全國、標準統一、技術過硬的服務網絡,將冰冷的質保條款轉化為有溫度的用戶體驗,實現了從單點維修向全周期服務生態的范式升級。
服務網絡密度是一汽-大眾兌現質保承諾的基礎設施保障。890家授權經銷商,構建了從拉薩高原(海拔3650米)到漠河極地(北緯53度)的全覆蓋服務網絡4810。這種"毛細血管"式的網點分布確保無論用戶身處何地,都能獲得與一線城市同標準的服務保障,這種"偏遠不偏質"的服務理念,讓"全國聯保"的承諾真正落地生根,消除了用戶的地理顧慮。
18000余人的專業服務團隊,其中近40%的技師從業超過10年,技術經理中10年以上經驗者占比高達60%。這種對人才長期投入的戰略眼光,與"終身質保"的長期承諾形成完美呼應,彰顯了一汽-大眾在人力資源建設上的前瞻性。
一汽-大眾“雙終身”質保開啟了行業競爭的新維度——真正的豪華,是用全周期的守護,讓每一公里行駛都成為品牌價值的延伸。隨著“雙終身”質保從旗艦車型走向全系普及,一汽-大眾正以技術自信與服務誠意,書寫中國汽車市場的長期主義新范本。
本文由【車市特評/李特兒】新媒體工作室原創出品,作者北雁,轉載需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