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本田P7:合資新能源“尚能飯否”?
華山論劍 | 05-26
347987
都說“物極必反”,汽車行業也不例外。
比如,燃油車在去年跌至不到40%的市場份額,就在大家以為燃油車大勢已去的時候,今年燃油車的份額開始反攻,一季度的市場份額甚至高達57.6%,再次超過半壁江山。
再比如,在3月達到個人巔峰時刻的小米創始人雷軍,緊接著就迎來了“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先是3月29日晚的銅陵爆燃事故帶走了三個花季少女,并直接導致了工信部出手整治智駕傳播亂象;之后,因碳纖維前艙蓋宣傳爭議和OTA馬力限制等操作,都讓小米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有波峰,就必然有波谷,這是任何一個企業乃至行業發展的必然。就好比,曾經“風光無限好”的合資企業,如今也在苦海中掙扎——要么變,要么死。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包括大眾、豐田、本田、通用和BBA等合資企業,集體以“全球標準+本土創新”的決絕姿態,向中國新能源市場發起了最強的反攻戰。
其中,在4月15日提前“搶跑”的廣汽本田P7,更是以19.99萬的起售價,刷新了外界對于合資新能源的認知,也表達了廣汽本田“真刀真槍”搶市場的決心。
要知道,本田一直以固執和堅持著稱。也正是這種固執和堅持,讓其在過去近80年的時間里,以高品質和“買發動機送車”等美譽,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信賴。
在智能電動化時代,本田還是當年的那個本田嗎?更加本土化的廣汽本田P7,為什么能在上市首日就贏得5365個訂單呢?
1、合資新能源反攻,決心和行動力缺一不可
在全球汽車產業百年未有之變局中,中國市場正成為智能電動化轉型的主戰場。當自主品牌以“技術魚池”策略構建全產業鏈優勢,新勢力以用戶運營重構消費邏輯,傳統合資品牌的轉型突圍堪稱一場“背水之戰”——相較于中國品牌,合資企業要花費更多的心力來消解當下國內消費者對合資品牌的“抗拒”。
這意味著,合資品牌不僅要有更堅定如磐石的決心來應對市場的挑戰,又要放下姿態與中國企業攜手并進,積極提升技能技術,向中國消費者展示自己的誠意與謙遜。
廣汽本田通過P7和此次上海車展釋放的戰略信號,都表明了電動化轉型的決心——唯有將戰略決心轉化為系統性行動力,在技術、價格、生態三大維度實現顛覆性重構,方能在智能電動時代扭轉合資的被動局面,掌握主動權。
這種認知和態度的轉變,首先體現在技術層面,廣汽本田一方面傳承了本田在賽車運動領域積累的底盤調校、動力耦合技術,打造專屬純電平臺云馳架構;另一方面放下技術傲慢,與寧德時代、Momenta、DeepSeek 等中國科技企業建立深度共創關系。
比如,在電動化領域,廣汽本田與寧德時代合作開發的90度三元鋰電池,它的內部采用了分體隔離式冷卻系統,實現水電分離,確保在意外情況下,也不會發生短路,同時電池模組的保護結構又是由本田專利開發,電池包殼體采用高阻燃、高強度復合材料,可以說是雙方技術的強強聯合。
再比如,在智能化領域,本田在上海車展期間官宣了與Momenta的合作,未來本田將借助Momenta的輔助駕駛方案,打造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產輔助駕駛系統,加速智能電動產品在中國市場的落地。
這種合作模式,本質是將本田 70 年造車積淀與中國供應鏈的敏捷性進行重組融合,既防止了純自研產品的水土不服,也將避免純靠拿來主義的技術瓶頸。
態度轉變的第二顯性特征,是定價策略的調整。
廣汽本田P7以19.99萬元起的價格上市,刷新了很多同行和本田車迷的認知,“本田醒了”是當天大部分人對這個定價的評述。
曾經定價30萬+的合資純電SUV,如今直接對標特斯拉Model Y,但價格下探至20萬內,甚至比部分國產車型更低,這是何等的決心和勇氣?
至今我還記得發布會公布價格時,廣本高管反復強調,“P7的定價過程,非常、非常、非常的痛苦!”
要知道,為了電動化轉型與P7正式量產上市,廣汽本田的投入不菲。
首先是產品研發和驗證流程,經歷了4年、150萬公里實地驗證,372次碰撞測試,這背后是時間、人力、物力數不盡的投入,以及廣汽本田對用戶安全負責的拳拳之心。
其次是制造體系和生態建設,廣汽本田斥資40億元打造了綠色新能源工廠,這座工廠融合中國智慧與本田全球標準,應用30多項全球領先技術,實現“數智零碳”生產,單車碳排放較傳統工廠降低40%。
在用戶端,廣汽本田還通過“電趣之城”IP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體驗生態,將購車場景轉化為社交窗口,吸引年輕用戶參與車型共創。
廣汽本田試圖為合資車企轉型提供新的方向,不是簡單的本土化適配,而是在傳承品牌基因的同時,以開放姿態擁抱中國創新,在技術、價格、生態的立體競爭中,重新定義合資企業的價值。
2、比定價更卷的,是廣汽本田P7的八大產品價值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大家的關注核心在價格是否足夠低,而忽視了定價背后的產品哲學。廣汽本田P7之所以能夠讓很多同行都變身“自來水”,就是因為它扎實定價背后藏著的造車熱血。
高強度鋼占比 68% 的鋼鐵車身,歷經 372 次碰撞測試的移動安全堡壘,寧德時代電池包搭配 12000 噸一體化壓鑄工藝的安全結界,廣汽本田「數智?零碳」工廠用120% 合格率體系鍛造出的品質。不拼噱頭拼實力,當同行在價格線上精打細算時,P7靠真誠贏得尊重。
19.99萬的價格,看似是“以價換量”,其實背后藏著用高配低價重奪市場關注的野心。廣汽本田P7的核心競爭力并非單純的低價,而是字發布會上圍繞用戶真實需求提煉的“八大產品價值”。
不同、不暈、不累、不慌、不懸、不卡、不怕、不糙,不僅是本田技術積淀的集中體現,更是直擊用戶痛點的產品解決方案。
“不同”的是設計,相較于千篇一律的極簡風設計,廣汽本田P7以Razor edge“鋒芒畢露”的設計語言,打造寬體低趴轎跑造型,凌厲線條與機甲風格打破合資品牌設計保守的刻板印象。V型隱藏式門把手、電子后視鏡等細節設計,在降低風阻的同時兼顧實用性。
“不暈”和“不累”,指的是乘坐質感,為了解決當下大部分電動車暈車問題,廣汽本田P7搭載了ADS全時自適應減震系統,實時根據路況調整懸架軟硬,過濾細碎顛簸的同時保留清晰路感,即便通過減速帶也能保持豪華車級別的韌性與穩定性。
前后50:50黃金重量配比與前雙叉臂后五連桿懸架,讓廣汽本田P7在彎道中側傾控制優于多數競品,是配合基于中國人體工學數據優化,擁有15°座墊角度、53.5cm座墊寬度與多層結構發泡材料的座椅,有效分散脊椎壓力,即使長時間駕駛也不易疲勞。
“不慌”指的是續航,寧德時代90kWh三元鋰電池,讓廣汽本田P7在CLTC工況下的續航也可達650km,配合熱泵空調與智能熱管理系統,在-30℃極寒環境下仍能保持86.8%的電池容量,續航縮水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同時,低溫充電技術可將電池預熱至17℃,即便在北方冬季也能“續航比你還抗凍”。
“不懸”指的是操控,基于本田60年后驅賽車經驗打造的云馳架構,賦予了廣汽本田P7高剛性、低重心的先天優勢。前后雙電機四驅版本最大功率前150kW+后300kW,峰值扭矩分別為350N·m、420N·m,配合博世高端轉向系統,實現“指哪打哪”的精準操控。
“不卡”的是座艙,廣汽本田P7所搭載的Honda Connect 4.0首次應用了AI開放式大模型平臺,支持免喚醒連續對話、方言識別與四音區精準控制,指的注意的是,車機同時支持無線CarPlay、HiCar等主流互聯,實現“上車即連,下車即走”的便捷體驗。
“不怕”的是安全。正如前文中提到,廣汽本田P7整車高強度鋼占比68%,電池包采用12000噸一體化壓鑄鋁殼體,從結構到電氣全面設防。
此外,主動安全方面,廣汽本田P7還有Honda SENSING 360+系統,支持高速領航輔助、遙控泊車等功能,13安全氣囊與三級限力安全帶,則是守護用戶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不糙”是由外到內的熨貼,摸得到的地方,廣汽本田P7的內飾采用抗菌抗病毒皮質座椅、Dinamica?麂皮絨材質與透光數字化紋理,兼顧豪華感與實用性,看不得到的地方,廣汽本田P7采用獨特的2K清漆工藝,可以讓漆面厚度提升57.8%,保證車漆十年后依舊通透光澤。
當價格戰的廝殺,讓電動化產品逐漸陷入同質化泥潭,廣汽本田P7以“八大產品價值”重新錨定產品核心,從云馳架構的駕控底蘊到智能座艙的人性化體驗,從三電技術的硬核實力到安全品質的極致苛求,廣汽本田P7用產品細節說話,重新定義電動時代“好車”的標準。60年造車積淀和擁抱本土化的決心,
建議大家也親自坐進駕駛席,感受方向盤的握感、底盤濾震的細膩,以及智能輔助系統潤物細無聲的守護——這些肉眼難辨的細節,才是廣汽本田 P7和電動化轉型真正的底氣所在。
結語
當行業沉迷于價格混戰與概念營銷時,廣汽本田用 "技術傳承 + 本土共創" 的雙軌邏輯證明:合資品牌的電動化突圍,從來不是對過往優勢的全盤否定,而是以開放姿態重構競爭力:既要守住本田 70 年造車積淀的品質底盤,又要大膽嫁接中國供應鏈的創新活水,在安全架構、智能交互、用戶生態等維度完成系統性重塑。
當越來越多合資品牌在 "變" 與 "不變" 中迷失方向時,廣汽本田用刀刃向內的改革證明:只要敢于跳出舒適區,在傳承中創新,在開放中重構,曾經的行業巨頭依舊有機會在智能電動時代重新定義合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