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循環計劃落地:電池“零礦產依賴”革命正式打響
高下立判 | 06-27
20344
6 月 24 日,倫敦氣候行動周的聚光燈聚焦于一場跨洲際合作 ——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MF)與寧德時代聯合發布 “全球能源循環計劃”,這一由中國企業推動的循環經濟公益項目,首次將新能源產業全產業鏈、政府、學術機構等多方力量納入同一協作網絡。
國際協作破局:寧王主導全球首個全產業鏈能源循環計劃
“循環經濟正從理念邁入系統實踐新階段。”EMF 首席執行官瓊奎爾?哈肯伯格的論斷,直指當前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矛盾: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2040 年全球鋰電池需求將達 2.8TWh,若依賴原生礦產,鋰、鈷等資源的開采量需增長 10 倍以上,而這與碳中和目標背道而馳。寧德時代副總經理蔣理給出破局路徑:“未來 20 年,全球 50% 的新電池生產將告別礦產開采。”
這場匯聚近百位政、企、研代表的發布會,暗藏著產業邏輯的根本轉向。德國科學院院士斯蒂法諾?帕瑟里尼指出,傳統電池產業 “開采 - 制造 - 廢棄” 的線性模式,正面臨資源瓶頸與環境壓力的雙重挑戰,而循環經濟的本質是將 “電池生命周期” 轉化為 “資源閉環”。英國環境部官員詹姆斯?克魯達斯則強調,政策端已著手構建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為循環經濟提供制度保障。
寧德時代用 “碳鏈管理” 重構電池產業生態
為實現 “擺脫礦產依賴” 的愿景,計劃同步發布四大行動綱領,每一條都直指產業痛點:
1. 重塑價值鏈:從 “制造導向” 到 “低碳導向”寧德時代推出的 “時代碳鏈” 管理系統,已將循環理念嵌入全鏈條。以材料端為例,其定向循環技術可使鎳、鈷、鋰等關鍵元素回收率超 99.3%,2024 年該公司回收 13 萬噸廢舊電池,生產 1.7 萬噸鋰鹽,相當于減少 26 萬噸碳酸鋰的原生開采。這種 “資源逆向流動” 模式,正推動價值鏈從 “高耗能制造” 向 “低碳循環” 轉型。
2. 產品再設計:從 “耐用性” 到 “可拆解性” 的設計革命“易拆解優先” 原則正在改寫電池研發邏輯。寧德時代儲能電池通過模塊化設計,將循環壽命提升至 18000 次,較傳統產品延長 3 倍;同時,其開發的 “可拆卸電芯結構” 使電池回收效率提升 40%,為梯次利用(如儲能電站、低速車電源)奠定基礎。英國法拉第研究所 CEO 馬丁?弗利爾評價:“這種從設計源頭融入循環思維的模式,是行業未來的標桿。”
3. 重構商業模式:從 “賣產品” 到 “賣服務” 的范式轉移換電站、電池銀行、共享車隊等新形態,正在顛覆傳統銷售邏輯。寧德時代規劃的 10000 個換電站網絡,已在國內覆蓋 31 個省,用戶可通過 “車電分離” 降低購車成本 30% 以上;而 “電池銀行” 模式則讓電池成為 “共享資產”,通過智能調度實現單塊電池利用率提升 2-3 倍。蔣理透露,這種模式已在歐洲試點,預計 2025 年帶動電池服務收入占比超 15%。
4. 完善回收閉環:從 “零散回收” 到 “規模化同級循環”全球最大的電池回收網絡正在寧德時代手中成型。其位于四川宜賓的回收基地年產能達 25 萬噸,采用 “定向修復” 技術,使退役電池中的正極材料可直接用于新電池生產,實現 “同級循環”。數據顯示,該技術較傳統濕法回收能耗降低 50%,碳排放減少 60%,為解決 “回收即降級” 的行業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循環經濟如何撬動萬億級能源體系系統性變革?
計劃背后,是一組震撼的數字預期:到 2040 年,全球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突破 1.2 萬億元,電池價值鏈創造超 1000 萬個就業崗位。這不僅是一個環保命題,更暗藏著經濟結構的重塑機遇。
從產業協同看,計劃已吸引巴斯夫、格林美等材料企業,以及斯坦福大學、劍橋大學等科研機構加入,形成 “技術研發 - 材料回收 - 應用創新” 的閉環。金融機構也嗅到商機,參會的匯豐銀行代表透露,已設立 50 億歐元專項基金,支持循環經濟項目落地。
對終端用戶而言,循環經濟意味著更低的使用成本與更便捷的服務。以換電為例,寧德時代的 EVOGO 換電站可實現 3 分鐘極速換電,用戶無需承擔電池衰減風險;而電池梯次利用則讓退役電池以儲能電站形式繼續創造價值,間接降低電價。這種 “全生命周期價值挖掘”,正讓綠色能源從概念變為可觸摸的體驗。
【高下立判】當 “資源循環” 成為新工業標準
“全球能源循環計劃” 的發布,標志著電池產業從 “資源依賴” 向 “技術驅動” 的轉折。寧德時代以中國企業的身份主導全球協作網絡,不僅將 “定向循環” 技術推向國際,更驗證了循環經濟作為 “第三增長曲線” 的可能性。正如蔣理所言:“這不是單一企業的轉型,而是整個能源體系向高效、低碳、可持續的系統性躍遷。” 在碳中和目標倒逼下,這場始于電池的循環革命,或許正在為全球工業文明開辟一條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