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豐田喬遷記:以“換羽”之痛,換“領飛”之力
華山論劍 | 06-28
372832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一汽豐田銷售公司喬遷天津。背后的邏輯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短暫離開舒適區,以決絕的姿態,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
只不過,孟母尋找的是更好的友鄰和學習環境,而一汽豐田銷售公司的搬家,則是為了縮短銷售公司與總部、與產和研的溝通鏈路,從而構建起以市場為指揮棒的研產銷一體化機制,讓今后針對市場一線的各項決策都更高效,調整也更靈活。
事實上,早在今年上海車展前夕,豐田中國就對外公布了RCE模式的細節,并展示了四位中國籍首席工程師及其負責的車型,其中就包含bZ5和下一代卡羅拉。
在6月10日全新一汽豐田bZ5的上市發布會上,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董修惠表示,bZ5是一汽豐田在新智電時代給出的產品新方案、合資新答卷,是從“豐田標準、全球研發”到“豐田標準、中國研發”的轉變,它最大的變化是在豐田的標準下,把產品功能定義權由全球用戶交到中國用戶手中,中國用戶出題,現地研發做答。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合資新力量”的概念——新用戶、新汽車、新營銷、新使命。
而要想真正實現“現地研發做答”,就必須實現研、產、供、銷的一體化運營。此前,?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總部位于天津,也就是研發和生產在天津;而一汽豐田銷售公司卻從成立之初就落戶北京,雖然距離不遠,但人員、團隊都相對割裂,要真正實現研、產、供、銷一體化運營比較困難。
但搬家又何嘗是件容易的決定?
一方面,一汽豐田銷售公司從成立之初就在北京,至今已有22年,很多老員工都是從大學畢業就進入公司,伴隨著公司的發展,在北京成家立業。搬遷天津,對于一些拖家帶口的老員工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決定。
另一方面,對于一汽豐田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家由一汽和豐田合資的公司,有著兩個堪稱“最佳雇主”的股東方。因此,在搬遷之前,先是進行多輪民意調查摸底,并且沒有通過苛扣離職補償來“逼迫”員工接受搬家,而是給不愿意去天津上班的員工開出了高達“N+7”的離職補償,被很多網友羨慕地稱之為“離職天花板”和“別人家的公司”。
有人說,既然這么難,不搬不行嗎?
不搬,從短期來看,既不用給出天價補償金,同時團隊穩定,對短期有利;但從長遠來看,研、產、供、銷無法真正一體化運營,就會面臨研發不了解市場、銷售怪研發產品不給力等問題,對長期可持續發展不利。
當下,包括一汽豐田在內的所有合資車企都面臨著3個同樣的難題,那就是——“如何提升效率、加強本土化、提升新能源車型的競爭力”。
因為,他們面臨的自主品牌競爭對手,已經將一款新車的研發周期壓縮至最短18個月。新車層出不窮,合資品牌要想保持市場競爭力,就必須像董修惠說的一樣:“在豐田的標準下,把產品功能定義權由全球用戶交到中國用戶手中,中國用戶出題,現地研發做答。”
這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要落地到實際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汽豐田銷售公司喬遷天津,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做的“難且正確的事情”。
1、雄鷹換羽,打造“合資新力量”
鳳凰浴火而涅槃,雄鷹換羽而新生。本質上都在揭示“毀滅性重生”的終極法則:唯有徹底割舍舊我,才能突破生命上限。這種哲學不僅存在于自然隱喻,更貫穿著人類的文明進程。
它也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痛苦不是選擇,而是生存的唯一路徑。遠飛者,當換其新羽。只有放下以前的成就和羈絆,從零開始,才可能開辟一個新世界和新未來。
當然我們也知道,像一汽豐田銷售公司搬遷這種重大的自我革新,并非都能成功。
行業內就有失敗的案例,比如某合資車企將總部從北京搬遷上海后又搬遷武漢,元氣大傷。有些業內人士也會擔心:一汽豐田會不會重蹈覆轍?
但事實上,這兩者的改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此前失敗的案例,搬遷非常倉促,根本沒有給公司和員工反應的時間,導致絕大多數主力員工全部離職,而搬遷上海的目的又不明確,因為彼時該公司總部在武漢,最終導致二次搬遷。
但一汽豐田銷售公司的搬遷完全不同。從去年做出決定開始,內部有民意調查,有動員大會,有讓人羨慕的離職補償,還有搬遷后對員工的種種補償和優待政策;同時,通過摸底,提前招聘空缺出來的職位,并且給決定搬遷到天津的老員工半年的過渡期。
據悉,一汽豐田銷售公司隨遷率接近75%,部分離職員工的崗位,也都招聘了新員工,為順利過渡做好準備工作。
“雄鷹換羽”,有陣痛期,但度過了陣痛期,就能飛得更高、更遠。
這也就是董修惠所說的“合資新力量”的真正含義。對于一汽豐田而言,并不愿意躺在過往的功勞簿上,而是要圍繞“理性回歸的最聰明”的“新用戶”,打造“原創的、讓人安心且感動”的“新汽車”,并通過“有良心、有恒心、反內卷”的“新營銷”,承擔“讓每一位中國消費者都開上世界級智電新汽車”的“新使命”。
而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重構體制和思維,必須“浴火重生、鳳凰涅槃”。從bZ5這款由RCE主導的車型上,我們已經看到了一汽豐田打造“合資新力量”的決心和實力。
2、領銜合資發展,一汽豐田銷售團隊依然“能打”
“bZ5是一臺‘原創的,讓人安心且感動’的汽車。從bZ5開始,‘新汽車’這個概念,清晰了!”董修惠如是說。
事實上,敢于提出打造“合資新力量”,一汽豐田是有底氣的,其底氣就在于,在堅持正確的造車價值觀的同時,依然保持正增長的發展態勢。
數據顯示,在合資市場份額急劇萎縮的大環境下,一汽豐田去年還是高質量完成了80萬輛的銷量目標,成為主流合資車企中唯一的正增長企業,展現了一汽豐田作為合資頭部車企的韌性。
剛剛過去的5月,一汽豐田銷售新車68127臺,同比增長24%;繼一季度同比增長9.6%,4月同比增長32%之后,再次將正增長記錄時間拉長。其中,電動化車型銷量32868臺,占比48%;TNGA-K平臺以上高端車型銷量41616臺,占比61%。
這樣的成績,是在搬遷的交接過程中實現的。這足以說明,整個搬遷工作井然有序,并沒有對一汽豐田銷售公司的工作造成影響。
事實上,成立22年來,一汽豐田銷售公司一直是非常“能打”的團隊,創造過很多行業中至今讓人稱頌的經典案例,不僅是汽車走向中國千家萬戶的見證者、推動者和建設者,擁有近1200萬的保有用戶,而且也助力中國汽車培養人才、建立標準和孵化供應鏈等,同時解決就業、積極納稅,是優秀的企業公民代表。
以銷售渠道為例,一汽豐田銷售公司帶領全國經銷商不斷探索差異化服務模式,堅守“專業對車,誠意待人”服務理念,積極踐行“高水平技師、純牌零件、一次修復、準時交車、全天候服務、價格透明”六項服務承諾,連續七年獲得中國汽車用戶滿意度測評售后服務滿意度冠軍、10次榮獲豐田全球服務表彰金獎。
所有的這些,都為中國品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和標準。
今年,在市場極度內卷的大背景下,一汽豐田推出了“時光煥新計劃”,立足用戶購車和用車的全周期,以“車齡增值補貼”為機制,徹底消除用戶的時間擔憂和里程焦慮,也為行業做了正確的示范。
通過這一系列營銷舉措,一汽豐田進一步提升了用戶的購車與用車體驗,增強了用戶粘性。我想,這就是董修惠所說的,新營銷要“有良心、有恒心、反內卷”。
結語
當雄鷹展翅撞向懸崖,每一次斷羽都是對重生的向往;當一汽豐田揮別北京扎根津門,每一次陣痛都在為“合資新力量”淬火開刃。
這并非簡單的物理位移,而是一場從思維到血脈的徹底蛻變——以研產銷一體化的高效鏈路,讓中國用戶的需求直抵研發核心;以bZ5和全新普拉多為起點,在智電浪潮中重鑄“豐田標準”的中國答案。
前路或許仍有風雷激蕩,但唯有力行“做難且正確的事情”的決心,方能在“換羽”之痛后,以“新羽”丈量更高遠的“蒼穹”和更復雜多變的中國汽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