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熱銷背后:有沒有水分?對行業會有什么影響?
華山論劍 | 06-30
11607
我理解不了LABUBU,同樣的,我也理解不了小米YU7的熱賣。
3分鐘20萬!1小時近30萬!小米YU7上演的“訂單核爆”,可以說直接震碎了汽車行業三觀!
6月26日晚,小米汽車首款SUV——YU7橫空出世,標準版、Pro、Max三款車型定價25.35萬至32.99萬元。
然而,比發布會本身更讓人震驚的,是其讓人震驚的訂單數據——是的,很多人在看到訂單海報的時候,數了好幾遍到底有幾個零。
要知道,在此之前,汽車行業中發訂單海報,1 萬、2萬的成績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然而,小米 YU7 卻以一小時20 萬+的訂單量,徹底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有網友調侃,如果是其他傳統品牌的車型,即使是同等配置,發一張訂單過3萬的海報可能都會被質疑“造假”。
“遠超我的想象。”雷軍在采訪時也非常激動,“昨天在內部就講,只要比去年SU7好就行...用戶愿意相信我們,試駕還沒有開始就這么多用戶鎖單,這是對我們小米莫大的信任。”
要知道,如果用標準版25.35萬作為均價來計算,這個大定數量意味著,小米在60分鐘內鎖定了約578億元的營收——相當于小米集團2024年全年汽車營收的1.8倍。
這一數據,不僅又讓小米和雷軍“再次封神”,也讓無數業內人士徹夜難眠。
有新勢力創始人在演講時直言:“這幾天其實我本來心情也很好,因為訂單很多,但是昨天晚上聽了這個雷總,一個小時就搞30萬輛,這個給我們壓力也巨大,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有從事營銷、市場的汽車廠家深夜發文:“三年策劃不如三分鐘訂單,我們的工作還有意義嗎?”、“小米YU7這3分鐘大定20萬臺,這種數據的背后意味著用戶交車時間要等待一年以上,任何國家都沒有這種愚忠的品牌粉絲。再次驗證了鐵律的就是‘群體會降低智慧’。”……
也有傳統車企高管私下表示:“看完數據第一反應是數了幾遍零——這已經超出汽車行業的認知框架。”
而如此強烈的市場和行業反饋下,小米在第二天決定不再是公布訂單數量。
必須承認,小米強大的造勢能力對汽車行業,是降維打擊。從前期的預熱宣傳,到發布會的盛大舉行,小米將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極致,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的目光。
總結小米YU7的大定能夠3分鐘破20萬的原因,我們將其歸結為以下四點——
首先,是雷軍讓人嘆服的輿論號召力。憑借在科技領域的影響力深遠以及傳奇的創業故事,雷軍是很多年輕人的偶像,同時,他對產品的執著追求和對品質的嚴格把控也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信任。
網絡上各種讓雷軍做相機、衛生巾的喊話,足以證明其在廣大消費者心中的良心企業的地位。
自然,也會有許多消費者因為對雷軍的認可和追隨,進而對小米的產品充滿信心,愿意嘗試小米 YU7。
其次,是小米YU7的確抗打的產品力。
特別是,神似法拉利般的外觀設計極具吸引力,就像網友所說,誰也不介意自己的女朋友長得像劉亦菲,高顏值的外觀無疑會吸引眾多消費者的目光。
在產品性能方面,定位豪華高性能 SUV的小米YU7,全系標配 800V 碳化硅高壓平臺,擁有單電機后驅、雙電機四驅、雙電機高性能四驅三種動力版本。單電機后驅版本搭載 96.3kWh 磷酸鐵鋰電池,CLTC 純電續航達 835km;四驅版分別采用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CLTC 純電續航達 770km,百公里加速可達 3.23 秒。
同等性能中價格最低、同等價位中性能最高,這就是小米YU7的產品秘訣。
再者,小米 SU7 超高的保值率也讓很多人對小米 YU7 充滿信心,認為購買小米的汽車產品在未來的保值方面有保障,從而無憂下單。
2025年4月純電動車保值率榜單顯示,小米SU7一年車齡保值率為88.7%,居榜首,其中限量版(如創始版)一年保值率可達88.7%-104%。
當然,訂單暴漲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黃牛黨”的存在。
在利益的驅使下,黃牛黨企圖在小米 YU7 的熱潮中狠狠掙一筆錢,他們的大量搶購和囤貨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訂單數量。
在某二手交易平臺,我們了解到目前已有不少黃牛提供代搶小米YU7首批車的服務,代搶費從2000到5000萬元不等。今天一早,該平臺也出現了很多“加價轉賣”的訂單。網傳還有一些組織專門搶購訂單,單車傭金在1000元左右。
小米YU7的訂單暴漲,讓人不禁聯想到幾周前火爆全球的LABUBU。
LABUBU 作為中國香港藝術家龍家升創作的北歐森林精靈形象,由泡泡瑪特推向市場后,憑借其獨特的 “邪魅” 模樣,從最初的繪本角色發展成為火爆全球的潮玩 IP。在市場的瘋狂追捧下,LABUBU 的價格被不斷炒高,原本幾百元的玩偶,甚至能被炒到幾千甚至上萬元。
正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 LABUBU”,小米 YU7 在某種程度上也被一些人當成了“理財產品”。
然而,熱潮過后,潮玩市場正經歷一場泡沫破裂。
自6月18日起,泡泡瑪特官方在各大平臺大量“突襲式”補貨最為火爆的LABUBU 3.0系列,其在二手市場被“黃牛”炒至離譜高價的勢頭也被逐漸“澆滅”,最高曾被炒至5000元的隱藏款“本我”目前成交均價已降至不足2000元,不少人因此被套牢。
這背后,本質上是資本泡沫的體現。對于消費者而言,如果只是單純出于喜愛而購買 LABUBU,享受收藏的樂趣,那自然無可厚非。但若是妄圖將其作為投資工具,以此謀利,往往會面臨巨大的風險。
如果僅僅因為利益驅使搶購小米YU7,最后可能也是一樣的結果。
因為,拿下訂單是第一步,產能、交付和品質保障才是當下小米最大的挑戰。
從小米的工廠產能來看,當下小米 YU7 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北京亦莊工廠。北京一期工廠原本是為 SU7 準備的,規劃年產能 15 萬臺,平均到每月大約是 1.2 萬到 1.5 萬臺。但由于訂單量遠超預期,工廠不得不 24 小時連軸轉,即便如此,月產能也才勉強擠到 2.5 萬到 3 萬臺,并且如今 SU7 每月交付量已快逼近 3 萬臺的天花板,工人與供應鏈已處于極限狀態。
有消息稱,二期工廠預計最快將在 7 月正式投產。隨著二期工廠的投產,小米汽車的年產能將有望超過 30 萬輛,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米 YU7 等車型的交付速度,滿足更多消費者的購車需求。但面對當下洶涌的訂單潮,這新增的產能能否迅速緩解交付壓力,仍有待觀察。
畢竟,目前僅僅是訂單量就已經遠超一期工廠的年產能,即便二期工廠順利投產,在前期的兩三個月,每月產量頂多能達到 1.2 萬臺,后期拼命追趕,也只能達到 2.5 - 3 萬臺的水平。按照 24 小時滿負荷生產計算,消化完 24 萬臺訂單需要 8 個月,再考慮到前期產能不足的情況,實際交付周期妥妥地要奔著1年+去了。
試想一下,即使消費者現在滿懷熱情地下了訂單,若長時間無法提車,這份熱情也難免會被消磨,而一旦引發了退訂潮,對于小米又將是另一場輿論危機。
當然,無論后續會如何發展,此刻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小米 YU7 的火爆銷售,對于今年的汽車市場以及整個行業生態都已經產生深遠的影響。
就像雷軍在接受采訪時說的:“可能我們大家一起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一個奇跡,我覺得真的挺了不起的,這個奇跡是所有的用戶和我們一起創造的。”
一方面,YU7驚人的訂單表現再次展現了小米強大的戰斗力,這種戰斗力是其他車企難以模仿和學習的,如果小米的產能能夠跟上,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年產百萬也并非遙不可及。
另一方面,對于其他車企而言,小米 YU7 的成功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激勵。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其他車企需要深刻反思,如何提升自身的品牌力和產品力,以應對來自小米等競爭對手的沖擊。
“一鯨落萬物生”,小米的崛起,或許會加速整個汽車行業的變革和洗牌,壓縮其他車企的生存空間。
當然,感慨小米神一樣的營銷能力的同時,我想包括業內從業者和消費者都也應該保持理性和冷靜,越是在動蕩時刻,越要充分認識到市場的復雜性和風險性,找準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優勢。
活下來,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