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參數競賽到無感守護:Momenta與日產如何重塑輔助駕駛體驗
車尚速報 | 05-06
21134
清晨7點,北京三環的早高峰車流中,李女士輕觸方向盤激活城市記憶領航系統。車載系統自動避開施工路段,平穩匯入主路。此刻她不再焦慮遲到,后座雙胞胎女兒的早餐時間變得從容——這正是東風日產N7搭載的Momenta輔助駕駛系統帶來的改變。這個場景折射出2023年智能駕駛領域的深刻變革:當行業集體跨越L2級輔助駕駛門檻后,決勝關鍵已從硬件參數轉向對生活痛點的細膩洞察。
藏在生活褶皺里的技術革命
中國家庭用戶的用車痛點往往藏在數據報表之外:暴雨天校門口3米寬的臨時停車區、購物中心螺旋車道的盲區會車、老小區5.2米寬的直角轉彎......Momenta工程師團隊在35萬公里泛化路試中發現,83%的駕駛壓力并非來自基礎操控,而是應對突發場景的持續決策疲勞。
東風日產N7的解決方案頗具巧思:通過融合12類中國特有場景數據庫,系統能預判學校區域臨時交通管制,提前500米啟動備選路徑規劃;搭載的雨霧增強感知模組,在能見度低于50米時自動強化側向障礙物監測頻率;針對中國商場平均1:2.3的車位通道比,記憶泊車系統可完成8次連續方位修正,較行業標準減少40%的操作次數。
"技術參數不會說話,但每個優化都對應著真實的生活場景。"Momenta技術總監指出。這種以場景為錨點的開發邏輯,使其擁堵跟車平順性經76次迭代后提升37%,而這數字背后是工程師連續三個月早高峰實地跟車采集的327G振動數據。
雙向賦能的研發新范式
在鄭州日產研發中心,Momenta算法團隊與日產底盤工程師的協作模式打破了傳統邊界。雙方共建的"場景工坊"陳列著典型用戶畫像:二胎家庭車主、跨城通勤者、老年駕駛者......每個畫像旁貼著對應的駕駛日志,記錄著諸如"接送孩子途中需要7次緊急制動"等細節。
這種深度協同催生了獨特的"三段式開發流程":先由日產提供十年積累的車輛動力學模型,再由Momenta導入百萬公里本土場景數據生成決策算法,最后雙方聯合進行極端工況驗證。例如針對-25℃低溫環境,團隊在黑河試驗場反復驗證傳感器除霜效率與制動響應延遲的耦合關系,最終使低溫工況下的跟車距離控制精度提升28%。
隱形技術的顯性價值
當技術足夠成熟時,最好的體驗往往是"無感"的。N7車主王先生的感受頗具代表性:"說不出具體哪里智能,但每天通勤節省的35分鐘焦慮時間真實可感知。"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進化,源自Momenta端到端飛輪大模型的持續進化能力——系統每月新增處理1700種邊緣場景,其中87%通過虛擬仿真完成驗證。
市場數據印證了這種價值轉化:N7上市三個月,搭載Momenta系統的Max版占總銷量63%,且用戶主動開啟輔助駕駛的日均時長達到92分鐘,遠超行業平均的47分鐘。更值得關注的是,97%的Pro/Max版用戶在調查中表示"愿意為體驗升級支付溢價",這顛覆了傳統認知中消費者對軟件服務的付費意愿。
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雙螺旋
在2023上海車展期間,六家跨國車企宣布與Momenta合作,這揭示了智能駕駛發展的新趨勢:真正的技術通用性建立在深度本土化基礎上。Momenta的"泛化開發體系"既能保持核心算法的統一架構,又可通過模塊化組件快速適配不同市場——在德國驗證的自動避讓自行車算法,經過本土化改造后,已應用于中國的外賣電動車識別場景。
寫在最后:技術進化的終極形態
輔助駕駛正經歷從"功能模塊"到"體驗生態"的質變。Momenta與日產的實踐揭示,真正的技術領先不在于參數表的長度,而在于對生活場景的解構能力。當系統能預判暴雨天校門口第3個路樁的視覺盲區,當算法理解拎著購物袋的車主需要縮短10米尋車距離,技術便完成了從機械執行到情感共鳴的躍遷。
這種進化方向正在重構行業價值標準:某新勢力品牌最新招股書顯示,其輔助駕駛研發投入中場景數據采集占比已提升至41%,而三年前這個數字僅為12%。或許不久的將來,輔助駕駛系統的評級標準不再是TOPS算力或激光雷達數量,而是"解決中國式痛點的場景覆蓋率"——這恰是Momenta方案被全球廠商青睞的根本:用技術理解每一寸道路背后的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