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左滑右劃”的年代,如何保障汽車安全?
鐘叔駕道 | 06-18
226476
近期,一紙抽查令,將眾多購車消費者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安全性上。
工信部宣布啟動車輛生產一致性檢查,重點抽查“輿論關注度高、存在較大質量安全隱患”車型,涵蓋結構安全(碰撞試驗)、電動化安全(電池系統)、傳統安全(制動/轉向系統)三大領域,問題產品將面臨公開通報、暫停公告等處罰。
嚴格監管的背后,是愈發復雜的市場亂象。如今的消費者被各種高性能加速、智能輔助駕駛廣告包圍,但汽車并非大號手機,一味追求智能進化,很有可能掩蓋消費者對安全這一基本要素的重視和需求。
如何避免昨日悲劇重現,值得所有車企、每一位從業者放慢腳步,謹慎思考。
安全悖論:當“智能”成為事故催化劑
安全始終是汽車行業離不開的話題,也是每一位消費者在選擇座駕時的考慮原則。事實上,從1950年至今,汽車安全已經從機械安全時代、電子安全時代,演變到今天的智能安全時代。
比如在智能駕駛輔助方面,國內乘用車新車的L2輔助駕駛普及率,可能已經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期。全球知名的科技市場獨立分析機構Canalys的最新報告指出:2025年中國市場L2級及以上功能滲透率將達62%,較2024年顯著提升,高速NOA與城市NOA分別達到10.8%和9.9%。
但是,這么多搭載L2級輔助駕駛的新車涌入市場,消費者是否真的做好了準備?又該如何周全處理技術進步與消費者的關系?
在此之前,過度宣傳屢見不鮮,一些新勢力車企曾打出的“解放雙手”、“智駕穩如老司機”等宣傳對消費者認知有很大影響。隨著事故的頻繁發生和監管變得更加嚴格,宣傳口徑才發生改變。
反觀如奔馳、沃爾沃等傳統車企,仍保持著一貫克制的宣傳風格,不用夸張換流量,本質是為汽車安全、為消費者安全負責的態度。以梅賽德斯-奔馳長軸距E級車為例,獨創的Pre-Safe預防性安全系統,可在碰撞前1秒提前拉緊安全帶、調節座椅至合適位置、自動關閉天窗及車窗,這是很多車上面都沒有搭載的安全配置。
同時,相比較于宣傳一些夸張的輔助駕駛功能,奔馳E級車盡管也有著出色的L2級駕駛輔助,但它對輔助駕駛系統設定了嚴格的介入條件,拒絕“全場景適用”的過度承諾,保留關鍵功能的機械備份(如轉向和制動),真正做到智能安全有邊界。
不僅如此,我們發現在智能輔助駕駛技術迎來突破之后,有的車企反而在基礎安全方面“耍小聰明”,為了降低成本,不惜在用戶看不見的地方偷工減料。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汽車銹蝕相關投訴達41.7萬宗,占質量投訴總量的28%。
行業調研顯示,因為“性價比優先”策略,一些車型的防銹電泳涂層厚度普遍低于18um行業標準,部分車型甚至不足12um。除此之外,更有防撞梁材料和面積縮水,碰撞事故氣囊未彈開、“筷子懸架”等等一系列“節流”操作,暴露了部分車企“表面智能,內里糊涂”的畸形發展觀。
基礎安全(也指被動安全),始終是整臺車安全性的前提。可以說,基礎安全是1,后面的安全配置才是0,而這考驗著每一家車企的良心。
同樣以奔馳E級車為例,它所采用的整體式安全理念,不僅通過雷達與攝像頭協同工作,其預防性安全系統可提前2.3秒識別碰撞風險,而且在碰撞瞬間,全車超過70%的高強度鋼構成“生存艙”,實測可承受9.8噸頂壓(相當于2頭非洲象重量),更有同級最多的13個安全氣囊提供全面保護。
事實上,站得越高的人,更會理解安全的可貴。據IIHS最新報告,配備13個安全氣囊的車輛在側面碰撞中乘員重傷率降低47%(2024年數據),J.D. Power調研數據:高端車用戶對“車身剛性”的關注度三年間從53%升至67%,這些數字遠比任何言語都要有說服力。
新挑戰:智能時代,如何保證“數字安全”?
隨著我們進入智能安全時代,關于安全的含義也有新的變化:從物理安全延申至數字安全,我們需要直面數據隱私等議題。
你是否曾疑惑,為什么這些年各類騷擾電話越來越多了,汽車貸款、車險推銷等等電話層出不窮?這很大可能就跟你的“愛車”有關。有的車企運營數據流失,導致將近數百萬名客戶或潛在買家的數據泄露,具體信息包括姓名、地址、手機號碼、部分駕照號碼、車牌號碼、貸款號碼等。
現階段來看,每輛汽車所產生的個人數據,實質上被無償無感地讓渡出去了。主機廠對待數據的態度決定了數字安全的有無。比如前陣子某品牌在車機上強制推送廣告的做法,便招來了用戶的一致差評。
而從行業和監管的角度來看,近年相關部門也頻繁出臺針對汽車行業的汽車數據安全法律法規,但也有車企走在了法規的前沿。
現實中,奔馳早已在歐盟GDPR框架外自建了更嚴苛的數據防火墻,用戶行車數據本地加密存儲,拒絕未經授權的商業化利用。比如在長軸距E級車應用汽車行業首個聯邦學習技術,實現“數據私有、模型共享”,做到“數據不出車,智能不打折”。
以語音功能為例,長軸距E級車真正實現了“關閉,不聽;聽,有提醒;不同意,不上云;上云數據,必脫敏”,語音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這其實也是屬于全球傳統車企該有的擔當,值得接下來想要征戰海外市場的中國新能源車企們學習。
畢竟國外市場往往對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更加注重,比如歐盟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影響深遠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近年又針對性地出臺了《車聯網個人數據保護指南》,從法理上提供了可實施長臂管轄的基礎,如何維護數字安全成為了全新挑戰。
鐘述
汽車安全創新從來不是為資本市場講故事,而是對“金屬與血肉碰撞”這一終極命題的持續解答。
當行業沉迷于算力軍備競賽時,請記住——再先進的AEB,也救不回“偷工減料”的車架,再華麗的OTA話術,也掩蓋不了數據泄露的風險,不要把對家人朋友最重要的安全,排除在選車的第一原則里。
很多時候,選擇一輛車,就是選擇了你對生命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