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圈老賴”100億收購威馬!憑啥逆天改命?
電動車公社 | 06-26
21805
6月16日,一家大家可能都沒聽說過的新品牌——悠寶利,官宣新車已于深圳工廠下線,并面向二三線城市招募加盟經銷商。
其背后,正是從地產跨界而來,3度入局造車而未成的寶能汽車。
細數這些年,寶能為了造車曾先后控股觀致、長安標致雪鐵龍,也推出過自持的新能源品牌寶能汽車,最終卻落得負債累累。
據企查查顯示,寶能汽車集團的被執行金額已經接近120億元,其母公司寶能投資集團的被執行金額更是高達480億元,可以說把“全村的希望”都押在悠寶利身上了。
但就在這背水一戰的關鍵時刻,寶能居然又動起了收購的心思!
深圳市一家寶能汽車展示中心里,在悠寶利的身后,赫然出現了兩臺威馬汽車。
再一問,可了不得。面對南方都市報記者的采訪,工作人員明確表示,威馬已經被寶能汽車“收購”,雙方正在交接生產資質等核心資產。
難怪在6月17日,寶能要對外辟謠,稱公司一切經營正常,且有新車即將上市。
那么,寶能究竟在下一盤怎樣的大旗?這個“失敗者聯盟”,又能否具備死而復生的實力?
今天,我們就從雙方為什么失敗開始,來簡單聊一聊。
01. 威馬困局,千瘡百孔
2021年,威馬門店全速擴張,創下一個月內在上海三店齊開的盛況。
但誰能想到,短短1年后的2022年3月份,威馬在北京合生匯、朝陽大悅城等多家門店卻已經大門緊閉、人去樓空,撤店撤了個干凈。
原因也很簡單:錢,沒了。
要知道,威馬的創始人沈暉,曾經參與過吉利收購沃爾沃、和廣汽和菲亞特合資這兩件中國汽車史上的大事;
威馬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造車新勢力,又押準了智能純電SUV的風口,價格也十分親民,必然會備受資本市場青睞。
A至D輪12次融資,讓威馬累計募資超410億元,按理來說不該缺錢才對。
但或許是錢來得有些容易,也或許是沈暉選擇了傳統制造業的老路,當時的威馬并沒有選擇代工生產,而是“百億建廠+14億購買雙造車資質”起手,步步見真金。
當時沈暉甚至有底氣對外喊出:“如果選擇代工生產,我會天天睡不著覺!”
如果那個時候,主打科技普惠的威馬能夠確保產品質量、研發持續迭代,很難說不能坐到如今零跑、小鵬的位置。
但威馬,卻犯了四個最大的錯誤——
其一,是在研發和生產端對安全的漠視。
為了確保車輛續航,威馬選擇了622高鎳配方來提升能量密度,卻并沒有做好供應商管理,而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選擇了小廠生產的電芯。
這對于整車安全來說,可以說是災難:一旦電芯在生產過程中混入雜質,會導致異常析鋰造成短路,引發車輛自燃!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從北京到溫州,連續4輛威馬EX5自燃,逼著威馬不得不自查,召回存在問題的動力電池。
其二,是對用戶權益的漠視。
自燃事件過后,不少威馬車主反映車輛實際續航大幅下降,懷疑威馬為了降低自燃風險給車主“鎖電”,侵犯了用戶權益。
但截止威馬倒閉撤店,也沒能給老車主們一個說法。
其三,在威馬產品、服務都存在問題的時候,不僅2019~2021年的總研發投入不足30億元、還不到蔚小理一年的投入,虧損居然高達174億元。
其中因為嚴重依賴B端市場,有27億是給經銷商的返利;
想要打開C端市場,花高價請明星站臺,卻沒能換來相匹配的效果;
單2021年,行政費用開支占比高達27億元;
還因為重資產模式,把現金換成了價值58.17億元的物業、廠房和設備。
更慘的是,威馬居然還在內斗。
CTO閆楓負氣出走,主張直銷模式的陸斌被調崗離職,威馬6位創始人之一、組建了威馬成都研究院、負責生產制造的侯海靖大權獨攬,卻因為缺乏研發經驗,拿不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于是乎,眼見威馬資不抵債的沈暉,在債務壓身、上市無望、技術沒有突破時,會選擇“參加慕尼黑車展后直飛紐約”的走線,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威馬可以說是要錢沒人,要人沒技術。為數不多的資源,就是兩大工廠、生產資質,以及所剩無幾的品牌價值。
至于寶能,則是陷入了另一番困局。
02. 寶能之困,孤注一擲
2017年,寶能集團先后砸下81.9億元,拿到觀致汽車63%股權,從地產進軍實業制造,開啟了漫漫造車路。
外界對寶能唯一的質疑,就是造車是不是真心的?
之所以有這樣的“靈魂拷問”,完全是因為寶能的一系列騷操作。
2018年,觀致因為寶能入局,銷量被推高至6.3萬輛,看起來已經有了復興的跡象。
但實際上,其中90%的銷量都來自于老板姚振華旗下的聯動云租車,屬于純純的內部消化。
也正是在這一年,寶能又搞了個"五年千億"研發計劃,準備在西安打造生產基地,可謂是壯志凌云。但最后地到手、周邊樓盤都開始賣了,工廠卻是仍在霧中。
同樣的套路,寶能也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等地上演,要砸120億元建廠,然后順利拍得三塊地皮,后續懂的都懂。
隨后,寶能的金錢操作還在繼續。
2020年,寶能系作價32.6億元,全資收購長安標致雪鐵龍、更名為寶能汽車,順手成立了電池、軟件等11家子公司,打造所謂的全產業鏈生態,氣勢迫人。
但這種大開大合的產業大佬姚振華,咋在街邊吃上10塊錢的湯粉了?
實際上,當時的寶能已是強弩之末,通過挪用短期債務在苦苦支撐罷了。
2021年,寶能集團被執行金額就已經突破463億元,資金鏈乍然斷裂。光姚振華個人,被執行的總金額就超過500億元。
時至今日,寶能旗下核心地段的房產不少都已經被司法強制拍賣,用于償還債務,持有的基金股權等資產,也被折價出售。
或許寶能汽車在一開始,就打定了要借汽車產業救活地產的主意。因此所有的資本操作,都是希望融資上市,借助寶能汽車的勢能,把寶能集團的現金流盤活。
但即便是姚老板敢賭敢拼的金融運作,也在造車這件事上卡了殼——
寶能最大的問題,是跨界造車7年至今,依然沒能跨出量產的第一步。
2022年亮相的悠寶利A3,就因為資金和欠薪問題,已經先后三次推遲量產。
另一邊,寶能拉投資項推動觀致汽車復工復產的計劃,也一直未能實現。
也就是說,寶能現在也是處于一個要錢沒人、要人沒技術,要產業可能就只剩一些固定資產的境地。
那么,這樣的寶能,為什么要在這個時間點再度投資,收購威馬?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寶能+威馬=寶馬”?
03. 失敗者聯盟,真能負負得正?
2023年底,威馬正式申請破產重組。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威馬已是外強中干。但多家戰略投資人中,依然有一家始終保持著投資意愿——深圳翔飛。
先別急著為這份堅守而感動,時間只需要往前推幾個月,一切或許會豁然開朗。
2023年9月,深圳翔飛以1億元注冊資本成立。
其法人黃晶,正是昆山寶能汽車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2023年底,上海威馬總部所在地的附近,就有一家名為“翔飛”的新能源汽車集團在招聘融資總監、法務總監、總裝技師、整車基地負責人等崗位。
很顯然從那個時候起,寶能就已經在威馬的眼皮子底下,打起了收購的算盤!
只不過,當時的威馬還有不少潛在投資人可以接洽,寶能系的橄欖枝也就一直沒被接下。
直到今年4月3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宣布批準威馬汽車重整計劃,威馬重整正式進入執行環節。
這也就意味著,作為唯一報名的戰略投資人,深圳翔飛需要投入100億元,幫威馬實現復工復產、維持后續經營。
根據BOSS直聘上的信息,深圳翔飛的招聘地址正是威馬溫州工廠所在地,也在從HRBP經理開始,搭建整套人員班底。
如果重整計劃能夠順利進行,威馬年底前就能完成復工復產,同步進行品牌煥新與營銷網絡構建;
2026~2027年加大研發力度,實現年銷60萬輛的目標;
2028~2029年,會將10款新車型投放到全球市場,年銷量突破100萬輛、營收超1100億元(均價11萬元),目標資本市場估值1500億元。
難怪負責為悠寶利品牌招商的咨詢人士稱,目前寶能汽車的總產能已達百萬級,目前正在信心十足地征集經銷商定價政策。
那么,孤注一擲的寶能+威馬,究竟還有沒有機會?
社長覺得,有多個停產品牌的“珠玉”在前,寶能和威馬的新車很難獲得天然的信任。除非……價格是真的合適。
但鑒于新車價格已經卷到谷底,沒有規模化效應支撐,幾乎不可能盈利。因此寶能+威馬唯一的機會,就是開拓海外市場。
早在2021年,寶能旗下的觀致汽車就已經把新車賣到了科威特。曾經和觀致同平臺的星途,也在中東地區收獲了許多當地用戶的好評。
如果靠著前些年留下的海外渠道優勢、和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發展的東風,也許寶能+威馬,還真有機會。
接下來,就看深圳翔飛那100億,什么時候能夠到打到威馬賬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