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別浪”,長安汽車公布雙核加速計劃
滴星視界 | 06-16
585602
5月27日,長安汽車2024年度股東大會如期而至,董事長朱華榮在現場以詳實的“成績單”揭開序幕。
過去一年,長安汽車實現營業收入1597.33億元,同比增長5.58%;但歸母凈利潤僅73.21億元,同比大幅下降35.37%。
有點像看懸疑片:票房亮眼,口碑炸裂,可是導演獎卻落空,“增收不增利”正是傳統燃油車擠壓與新能源轉型并行的痛點寫照。
成績單背后的“增收不增利”真相
從銷量看,長安汽車全年累計交付268.4萬輛,同比增長5.1%,創下近七年新高。其中新能源車型銷量達到73.5萬輛,同比增長52.8%,在總銷量中占比提升至 27.4%。
海外市場也表現搶眼,銷量53.6萬輛,同比增長49.6%,海外毛利率達26.2%,遠超國內12.07%的水平,彰顯國際化策略初見成效。
數據表明,新能源和國際化正在撐起長安的“半邊天”,但主力的傳統燃油車仍是利潤主戰場。
而在新能源板塊,深藍汽車與阿維塔兩大子品牌仍處于虧損狀態。2024年深藍汽車虧損15.7億元,預測月銷量沖到3萬輛才能轉正,2025年有望實現盈虧平衡;而阿維塔虧損更猛,達40.18億元,預計2026年才有機會看到盈虧拐點。
雖說短期陣痛明顯,但背后也能看出長安砸重金、拼體量的野心:虧錢先樹品牌,再圖規模后回本。
押注未來:“雙輪驅動”的新賽道
面對“增收減利”的財務壓力,朱華榮在大會上再次強調“穩健在前”的核心經營理念,并提出“雙輪驅動”戰略:
一邊要“守好基本盤”,保持財務穩健;另一邊要“大手筆投入未來”,持續加大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的研發投入。
他宣布,未來十年,長安將在新汽車(新能源、智能化)領域累計投入超2000億元,并新增1萬人的科技創新大軍,力圖通過技術領先構建長遠競爭優勢。
這其中不僅包括推進新能源平臺與電池技術的優化,也涵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智能底盤等全棧技術的落地。
例如,基于SDA架構的“Quark智算中心”已支撐超1000萬臺智能汽車的仿真與控制;“1+3+X”硬件架構和可進化軟件平臺也在持續迭代升級,以滿足多樣化場景下的用戶需求。
與此同時,長安汽車在前瞻技術領域的探索同樣動作頻頻。朱華榮透露,預計今年底將完成全新一代飛行汽車的試飛示范,2028年實現人形機器人的量產下線。
這些看似科幻的跨界創新,既是長安在“數智化”浪潮中搶占下一個增長曲線的重要一步,也是長安構建“陸海空立體出行”生態的重要一環。
擁抱全球:重組與國際化突圍
在全球化進程方面,長安汽車提出“海納百川”計劃,力爭到2030年實現集團銷量500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型占比60%,海外銷量占比30%。
為達此目標,公司已在墨西哥、德國、泰國等地布局生產和銷售網絡,今年還將在中東、拉丁美洲、東南亞和歐洲等市場舉辦多場新品發布會,力求讓“長安”這個國字頭品牌,真正走向全球舞臺。
當然,“神仙打架”也少不了重大組合拳:長安+東風的央企重組話題持續發酵。
朱華榮在大會上明確表示,此次整合是國資層面基于全球化競爭的“審時度勢”,意在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智能科技集團,但不會改動長安既定的品牌戰略和技術路線。
有業內人士認為,此言或許仍是在暗示在整合中,長安將占據更為主動的位置。整合的好處顯而易見,合計銷量超500萬輛的兩大集團整合后將帶來可觀的規模效應,但管理架構磨合、品牌協同和平衡雙方話語權等難題,是后續整合過程中的挑戰。
縱觀大環境,“卷”才是日常,價格戰、補貼退坡、渠道下沉……傳統和新能源的拉扯,讓多數車企都在“陣痛期”里摸索前行。
長安把“穩健”當底色,用“創新”沖破“邊界”,既要守住現金流紅線,也要在智能化、國際化上搶跑。可以說,“穩中求進、進中有穩”是長安的新注腳,也是長安汽車邁向世界一流品牌之路的必由之選。
未來,如何在保持財務穩健的同時,實現海外市場、高端智能化產品和前沿技術的有機融合,仍將考驗長安的執行力和協同效率,也將決定其在全球舞臺上的競爭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