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盛會MWC上唯一車企,長安重塑數智汽車"中國標準"
圍墻視界 | 06-23
88808
在5G、AI及汽車機器人領域,長安汽車正實現全面技術突破與戰略布局,這標志著他們從傳統車企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的高速轉型。
近日在上海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長安汽車作為唯一一家參展車企,攜旗下數智產品及數智技術成為展會流量焦點,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張曉宇博士系統講述了長安汽車近年所取得的成就及未來出行布局。這次跨界的演講透露出,長安汽車正在重新定義數智汽車“新生態”。
在新能源與智能化雙浪潮的推動下,中國車企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而對于傳統車企而言轉型如“巨象翻身”“巨輪掉頭”般艱難。
但長安汽車不一樣。它一直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并且倒逼出強大的戰略預判和科技創新能力。2017年以來,在新能源“香格里拉”計劃、智能化“北斗天樞”計劃、全球化“海納百川”計劃三大戰略規劃指導下,長安取得了一系列轉型成果。
從數據上看,長安是汽車行業首個產銷突破2000萬輛的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9年的3.8萬輛,增長到2024年的73.5萬輛,年均增長80.8%。今年1-5月新能源銷量實現35.1萬輛,同比增長46.9%。在品牌勢能及戰略勢能的加持下,長安正全面邁入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新階段,加速向世界一流汽車品牌進軍。
而在長安汽車重新定義的數智汽車“新生態”中,科幻電影中常見的未來場景正逐步走進現實:一輛智能汽車在60秒內駛下生產線,10萬元級車型開始搭載激光雷達,飛行汽車能在重慶山城穿云撥霧……
這背后,是長安汽車以數智技術為矛,以5G+AI底層能力為盾,構建一個前所未有的立體出行生態。長期來看,這種變革力量將真正推動中國汽車從“彎道超車”走向“換道領航”。
筆者認為,短期看,長安汽車的實踐為行業提供了差異化競爭范式,避免陷入價格戰泥潭。長安汽車“新生態”的全面進化,會改變汽車行業單純“內卷”,走向行業內、外全面“競合”,從單一的產品和服務,拓展到人才、資本、數據、生態等全領域競爭。
長期看,長安汽車通過定義數智汽車新標準、新生態,推動中國汽車工業從規模紅利轉向技術紅利,加速全球價值鏈攀升。
由此,長安汽車昭示了一個更具雄心、更具中國特色的汽車工業大目標,從而卷出用戶利益的最大化,卷出中國品牌的新高度。這必然要求中國車企,逐漸改變零和博弈、單打獨斗的思維,要放眼全行業和全球市場,以共生、共融的“生態競爭”新戰略新戰術,去應對更大的挑戰。
1、汽車機器人“新生態”推動普惠出行
當下行業一般共識是,中國汽車產業正從“電動化上半場”全面向“智能化下半場”轉型,AI定義汽車大趨勢已經明確。
從汽車產品形態看,新汽車具有“四位一體”的新特征:一是大型移動智能與計算終端,未來一輛智能汽車的算力相當于50臺筆記本電腦;二是如同星巴克商業定位一樣,汽車成為家庭和辦公室之外的“智能移動第三空間”;三是成為數據采集載體,與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相聯;四是新型儲能單元,肩負著城市能源結構的優化方案。
不斷進化的智能駕駛,多模態情感交互,以“可變形”打破傳統汽車界限……新汽車呼喚用戶和整個行業去重新想象。正如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張曉宇所說,汽車產品在上述“四大特征”加持下,未來一定是“可進化的智能汽車機器人”,是我們的“工作幫手、生活助手、掙錢能手、情感伴侶”。
筆者通過多年來對長安汽車的觀察發現,他們對擁有人類智慧和情感的“汽車機器人”早有預判。完成“汽車機器人”全面進化,大致需要經歷三個階段:類人、成人和超人。
在類人智能階段,借助ICT技術賦能,汽車從傳統機械架構逐漸演化成電子架構,擁有了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初步功能;在成人智能階段,汽車開始具備人類的基本能力,從人機交互和駕駛能力上,接近“老司機”;在超人智能階段,基于智能架構自我進化并自我飛躍,數據積累和機器認知發生質變,汽車完全變成人類駕乘者的伙伴甚至老師,就像《流浪地球》里的MOSS,它可以幫助甚至引領人類向更高文明層次躍遷。
顯然,當下中國車市和汽車形態還處于“類人智能階段”,而完成真正的智能車進化,向“成人智能”和“超人智能”進化,必須基于車企獨立建立的智能化原生架構,從自己的體系和經驗里生長出來。
事實上,長安超級數字化底層平臺SDA架構,做為孵化未來新汽車的“智能母體”,就是為此準備的。做為一個貼心、懂你的數智AI新汽車母體,長安SDA架構全面融入AI大模型,帶來一系列數智黑科技。
比如,全球首創AI交互智駕、艙駕泊一體的天樞智能駕駛輔助,能力超過了老司機,在側方位、斜列窄通道、端頭、窄車位等場景,都能絲滑停泊到位,下班高峰期應對大車流、它車搶道搶速等“高危場景”,也能輕松自主應對,整個過程安全感和平順性拉滿。
這位名叫天樞的“老司機”不僅技術好,還特別懂你。你不用記復雜的指令按鈕,直接像和朋友聊天一樣說:“嘿,前面那輛慢車真煩,找機會超了它,然后下個路口出去。” 它就能心領神會,穩穩操作。甚至停車時你嫌它停歪了,說一句“往左挪挪”,它都能像老司機那樣微調到位,特別自然。
“感知超人化、交互擬人化、安全全域化”是天樞駕駛輔助的獨特價值,通過中央環網架構與多模態大模型融合,長安汽車自定義的智能駕駛與行業頂尖水平不相上下,甚至更具未來前瞻性。
同時,長安SDA架構還孵化了天衡底盤,具有超人機動能力和極致安全,分布式電驅技術,讓原地掉頭、窄道掉頭、極限車位泊車,都能輕松應對。例如,采用該底盤技術的啟源Q07,通過聯動傳感器,最遠識別50米的路面特征,10毫秒內主動調節減振器阻尼,這樣通過減速帶或坑洼路面,更順暢更平穩。
天域座艙的智慧升級實現AI滲透率100%。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會移動的“智慧家庭客廳”,9音區語音交互,讓每個座位都像有個“隱形助手”,說半句就懂,你要調空調、找路線,甚至記住爺爺怕冷、孫子愛聽故事,它把家的溫暖揉進數智新汽車,讓AI成了最懂你的“客廳管家”。
據筆者了解,以“智能汽車機器人”為核心,長安汽車對未來出行的全面布局,還包括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無人駕駛出租車,這將編織出一張覆蓋家庭、地面、低空乃至云端的出行服務網絡。
按照長安汽車的規劃,將在2025年年底完成新一代飛行汽車試飛,該飛行汽車配備8個懸臂和16個旋翼,支持原地垂直起降,最大航程30公里,最高飛行速度130公里/小時,并接入AI技術實現自動駕駛功能,而且計劃在2028年實現人形機器人生產下線,應用于智能制造、物流運輸等場景。
當長安汽車以“陸海空人機協同”重構行業,這不僅會改變傳統汽車駕乘體驗,更將構建一個以普惠出行服務為大目標、立體化的“智能體新生態”,推動汽車產業與機器人、能源、城市服務相融合,創建更具想象力的萬億級“泛出行”新市場。
2、5G+AI,長安成為“中國智造全面協同范本”
早在去年,長安汽車面對行業內卷就給出了新、智、合、卷的四字要訣,展現了行業“樂觀派”的從容淡定。其實,只有在戰略上高瞻遠矚,才能在當下的戰術層面游刃有余。
從最新競爭態勢看,目前中國車市有147個品牌、840款產品,銷量兩極分化加劇。在馬太效應下,TOP30銷量占比高達 86%,剩余117個品牌僅占14%,許多品牌月銷不足萬臺。
這意味著,多能源解決方案的大型車企集團會有更多優勢,單一動力且批量小的品牌,面臨巨大挑戰,可能會關停并轉。因此,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協同,加強車企之間技術共享、共融,從而降低成本、高效發展,推動整個行業實現“最大公約數”,就是重要課題。
在這方面,長安汽車早已付諸實踐。比如與華為、聯通等多個頭部ICT企業深度合作,建成了長安AI數智工廠。這座超級黑燈工廠可以理解為“數據成為新石油、生態替代產業鏈”:廣泛應用5G、AI、數字孿生、光伏發電等先進技術,實現工廠制造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9%,平均每60秒就有一輛新汽車從這里下線,讓產品交期不再遙遙無期,什么時候交車由用戶來定。
長安以開放姿態,聚合華為的ICT基因與聯通的通信根基,將孤島式創新轉化為“科技創新體集群”,其樣板意義遠超工廠本身。
為什么說長安堅持科技創新,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因為數智工廠不但驗證了“制造+ICT”跨界協同的可復制性,催生出從“機械復制”到“生態共創”的產業范式轉移,而且以“秒進化”的數字底座,定義了新質生產力核心:數據要素×生態協同×綠色效能,這將是未來的“中國智造協同進化集群的范本”!
筆者認為,長安的數智工廠堪稱中國智造的“子宮”,這里誕生的不僅是汽車,更是在重組未來中國智能制造的基因和種子。
在這種協同效應下,可能打破“高端智造=高成本”的魔咒,為傳統工廠轉型提供可復制的“技術-成本平衡”模板,推動中國制造從規模輸出轉向“智能標準輸出”。
在這個意義上說,長安AI數智工廠在今年3月入圍巴塞羅那MWC GLOMO獎(移動通信界“奧斯卡”)世界前五,不無道理。這更說明,長安汽車與移動通信、人工智能行業加快跨界融合,共建良好合作發展生態,在整個行業具有樣板和榜樣效應。
在困難的時刻,我們一定要看到光明。當下全球汽車行業中,中國品牌呈現前所未有的強勁動力。長安汽車作為國內頭部車企,正在肩負起重任,通過技術創新來響應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戰略。
面向新時代,5G、AI、智能機器人等新質生產力要素,已然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強大動力。長安汽車正在證明,中國企業只要團結起來,就完全有能力、有機遇貢獻自己的力量。就如長安汽車線控底盤業務總監、線控底盤總工程師余斌所說,“先進通信、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要素,已然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強大動力,驅動‘人-智能體-環境’的融合交互、服務人類向更高文明躍遷”。
水滴觀點:
長安2030年的目標是,銷量達到500萬輛,其中長安品牌400萬輛,新能源300萬輛,海外150萬輛。從全行業看,這個目標并不超前。
但筆者認為,中國車企的全球征戰,需要撕掉“技術追隨”的標簽,要為全球低碳轉型提供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當下看,長安正在重構汽車DNA,以科技創新重寫汽車規則,用綠色智造定義新質生產力。他們因此承擔著特殊的使命:成為數智新汽車的技術攻堅國家隊,做中國汽車行業低碳轉型的標桿,還要通過“智造標準+立體生態”組合拳,推動普惠的“泛出行”新市場,為中國汽車構建出海新范式。
在中國新能源“換道超車”的進程中,如果說特斯拉上海工廠落地是鯰魚效應發揮作用的初始時刻,那么長安汽車數智汽車“新生態”的揚帆啟航,就是一次真正的質變。
中國汽車行業的質變,有三個標準:技術層面要從追趕模仿轉變為“定義標準”,產業定位要從造車工廠進化為“出行科技巨頭”,全球競爭態勢上,必須從成本優勢向“生態輸出”躍遷。
從汽車行業歷史來看,奔馳發明汽車,福特開創流水線造車,豐田以精益制造重新定義汽車產業鏈。而中國汽車在數智汽車時代能否成為“領航者”,變革與創新的空間是巨大的。長安汽車的實踐和探索將證明,數智出行新生態的星辰大海,必將逐步誕生“中國坐標”。
以長安汽車的稟賦和性格,他們迎接這個巨大挑戰,還是要溯源反樸,歸根復命,繼續扎馬步、練內功,要走一條艱難而正確的路,筆者稱之為中國汽車的“內圣外王”。